中非关系

魏勇泉:中国企业如何对非洲实施发展援助?

王英良、魏勇泉: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空间很大,中资企业应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对非投资是大好的时机。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一带一路百人百访”栏目的最新一篇。

魏勇泉,工商管理硕士,1997年加入华坚集团,一直负责企业的生产和全面管理工作。2011年华坚集团投资埃塞俄比亚,魏勇泉即来到埃塞俄比亚负责组建海外生产团队,现任华坚集团鞋业部副总裁,主要负责海外事业部的客户开发、生产、销售等全面事务。

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华坚对埃塞俄比亚的绿地投资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来看是一项战略性决策,您可以谈一下当时华坚决定对埃塞进行投资时高层的考虑吗?当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魏勇泉:好的,我来谈一下华坚当时对埃塞俄比亚投资的一些担忧。

首先,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官方语言不是英语,而是阿姆哈拉语,本地人不完全懂英语。这个国家存有90个独立语言,每个州都有自己文字和语言,这客观上增加了沟通的困难。

其次,规范对接上存在差异。埃塞俄比亚每个州有不同的法律,我们对他们的法律也不尽明白,比如投资法、劳动法、税法,处理一些员工问题和合同都需要找不同的律师。但公司最初的人才储备难以有效应对诸如有文字、语言等障碍,实际中也害怕被骗。所以在投资的前期,公司上下都谨小慎微。

此外,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对和对方各界的沟通是有担心的,但最终依然实现了坦诚相见,有效的沟通。

最后,物流存在短板。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外贸需要海陆并举,但陆运成本很高,清关还需要经过邻国吉布提。交通时效经常影响到我们的物流,而对非洲的规模性民间投资,华坚属于第一家,当时华坚集团张华荣董事长做出对埃塞俄比亚的绿地投资决策是相当有魄力的,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实看,华坚在非洲的商业布局是华坚全球商业网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公司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受到全球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问:华坚是否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文化对接所带来的生产冲击?企业是如何克服文化层面的冲突?

您已阅读21%(788字),剩余79%(30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