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和别处

上海的老街区总有些脾气

郑静:城市焕新,老街改造,这些在概念上很容易说清楚的话题,一旦落实到现实中,就不那么容易了。

城市更新,老街区改造,这些在概念上很容易说清楚的话题,一旦落实到现实中,就变得不那么容易。打破原有的行为习惯和街区定义,除了时间和资金投入,更需要有被替代的理由。否则一切概念就只是概念。

外滩源,一个前后持续了17年的项目,至今还在摸索着,如何让那里的公共空间成为可被接受的活动区域。它的目标客户是谁,入驻商户该如何定位规整,一切都在持续着。

外滩附近的老住宅动拆迁是从30年前开始规划的,附近居民的户口冻结了又放开,放开没多久又冻结,一直到2000年后才开始逐渐动工。旧的房子拆除只是第一步,后面的重建,以及新规划被市场接受,又是漫漫征程。没办法,有历史的地方,总是有些脾气的。

小时候住在南京路附近的老房子里,穿过一条四川中路,就到了滇池路,然后左转右转,虎丘路、圆明园路,每条马路都很短,走几步就到头了。这个地块就是如今的外滩源,但那时没有这个叫法,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街区。这里有家生煎馒头铺,店主原先是在大壶春做大师傅的,学得好手艺,后来自家开铺子,做出的味道比老东家还要好。每天早上左右邻居会端着“钢种镬子”去买早点,就是如今说的铝锅,那时候最为常见。热腾腾的大铁盘旁总是围满了人,大家等着生煎出锅。对面有家捷克水晶制品专卖店,店铺需要往下走两层台阶,里面有各种外贸水晶杯,水晶装饰,花样就那些,很多年都没变。那里还有着干洗店、南货铺子、小吃店、门面都不大,但生意总是不错。老店主和老邻居互相照应着,上海的很多街区都是这样。如今这样的生活成了稀奇的景象,被拍成电影让人感慨,《爱情神话》里的那些店铺长在梧桐区,其实上海很多梧桐树不密集的街道也是这样生活的。

您已阅读21%(679字),剩余79%(25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