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

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投资对欧洲是雪中送炭,还是零和游戏?

张冬方:欧洲这个仍然对中国投资保持开放态度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于中企和欧洲来说都意味着机会。

在被列为战略净零技术的电池上,欧盟力图实现的目标为欧洲制造,而在这个目标之上,还有一个实现欧洲战略自主的大目标,这两个目标听起来并不矛盾,但具体到电池的欧洲制造上,却不尽然。欧洲提高本土产能仅靠提高本土企业产能不太现实,还得仰仗欧盟之外的电池制造商,后者虽然有可以为欧洲制造添砖加瓦,但同时可能造成新的依赖,与欧洲战略自主这个大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更确切地说,欧洲电池面临的任务是在提高本土产能的同时,如何让本土企业面对竞争,遇强则强,迅速成长。

今年3月欧委会公布的《净零工业法》草案设定了目标,至2030年,欧盟在战略性净零技术上的产能接近或达到年需求的至少40%,即让包括电池在内的绿色技术实现一定程度的欧洲制造。

据智库Bruegel和国际能源署数据,2021年,欧盟电动汽车电池应用为156 GWh,自产量为60 GWh,本土产能占需求的38%。据绿色出行机构T&G,2022年,欧盟境内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的锂离子电池中的50%都产自欧洲。T&G今年1月对约50家计划中的电池超级工厂(只包含额定容量2 GWh以上)进行了评估,预测其中的32个项目有可能得到推进。至2027年,欧盟在电池电芯上有望可以实现100%欧洲造,而在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上,则可以实现67%。至2030年,在锂矿精炼上,欧洲造能实现50%以上,在回收上,实现10%的钴矿,7%的镍,6%的锂。其中,拥有最大产能的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大众、Freyr、ACC和Northvolt。在2030年的欧洲造电池生产中,约58%来自欧洲企业,22%来自中国企业。

您已阅读27%(664字),剩余73%(18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