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

当前中国股市如何规避重蹈覆辙?

王倩:首先从国家监管、引导的层面开始;股民也需要自强不息,加强自身的金融教育与理解力;股市的风气要摆的正,才能在当下避免重蹈覆辙。

8月1日,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49.2%,3个月来首次低于荣枯线。同一天,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错的通知》,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储能等方向;同日,央行和外管局召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下半年将在货币政策、外汇政策、房地产、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思路。但是,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低迷,仍旧比较显著。

时临盛夏,2015年中旬开始发生的那场震惊中外的A股“股灾”,给广大股民以及相关行业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消极影响至今难以消散。究竟其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各家都持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在本文中,笔者就同大家讨论下自己的理解: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因素是这场“股灾”的根本原因;股民金融理解力的缺乏扩大了非理性因素的效应;当时市场上的融资融券以及允许卖空的行为加大了交易量,进一步加剧了股市下跌的幅度。

我们这里提及的所谓非理性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行为准则的约束;另一个是投资者的投资非理性倾向。行为金融学领域是针对标准金融学理论中: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假设。在行为金融学里,投资者首先是人,具备人应有的人性,他们的投资决策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驱动。所谓认知偏差,是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由于心理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决策会偏离理性模式,因此投资者并非理性投资机器。

标准金融学理论根基在于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如果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套利行为会立刻平复价格至均衡状态。我们可以观测到市场存在着股价的非随机波动、套利机会、股息、泡沫、过度交易和多度波动、非理性偏见以及认知误差等现象,所有这些都说明标准金融学理论并非准确无误的。

我们回顾2015年的A股“股灾”,6月15日开始的第一周,从周一开始,A股三大股指高开后震荡走低,暴跌一周;第二周,开始有所反弹,周四开始大跌,“黑色星期五”,两市逾2000只股票跌停;第三周,在周二密集利好的推动下,略微回升,然而,接下来周三、四、五,千股跌停的可怕情形在延续;暴跌第四周的A股市场走势可谓惊心动魄,其对空对决的惨烈程度足以载入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史册。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从当时整体经济形势与大事件来看,并不足以从经济形势与结构上来诠释此次危机的根源。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融资融券、允许卖空的特征是此轮股市波动的巨大推动力。纵观当时股票市场上交易量等不同的指数,它们的走势特征也支持了这个观点。为什么这一点在中国股市上的影响尤为显著呢?

您已阅读22%(1031字),剩余78%(366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