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

欧盟能否在关键清洁技术上实现“欧洲制造”?

张冬方:去碳化、竞争力和经济安全之间的冲突也许能得到协调,但不能假装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冲突。

欧委会今年3月公布的《净零工业法》草案是欧盟为实现战略自主而进行的重要布局,该草案是一部减少绿色技术进口依赖的、意在让绿色技术生产回流的法律。草案将具体目标设定为,至2030年,欧盟在战略性净零技术上的产能接近或达到年需求的至少40%。其中,太阳能光伏与太阳能光热技术、陆上和海上风能技术、电池技术、热泵与地热能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8项技术被列为“战略性净零技术”。

有人为该草案的出台叫好,认为它在欧盟实现战略自主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有人对该草案的设计思路提出质疑,质疑尤其集中在两个数字上:40%和100%。其一,为不同技术设定统一的40%的自产目标,是否合理?其二,所有的关键清洁技术,即100%的关键清洁技术都选择走欧洲制造的路径,是否理性?

来自智库Bruegel的研究学者们曾对欧洲清洁技术的本土产能和本土应用进行了对比后发现,相比较起欧盟在电解槽、海上和陆上风机生产产能上或超出、或满足、或部分满足本土应用,在太阳能光伏、热泵和电池上,欧盟的产能与应用仍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太阳能光伏上。2022年,欧盟国家的太阳光伏新装机量为41.4GW,而来自欧盟的制造商在晶圆、光伏电池和光伏板上的生产量分别为1.7 GW、1.37 GW和9.22 GW,即欧盟在这三方面的产能占需求比分别为4%、3%和22%,离欧盟设定的40%相差甚远。但在动力电池上,却是另一番景象。2021年,欧盟的电动汽车电池应用为156 GWh,自产量为60 GWh,本土产能占需求的38%,距离40%的目标仅为两个百分比和九年时间,目标设定显得过于太保守。

您已阅读30%(672字),剩余70%(15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