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躺平”的货币

赵建:钱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货币是不是消失了?从微观三主体层面总结一下原因就是,居民收手收脚、政府束手束脚、企业畏手畏脚。

今年一季度,总量指标货币、社融增速飙升。其中,社融增加了14万亿元,存款增加了15万亿元,与过去的四万亿相比几乎都是天量水平。但从微观看,感觉从政府、企业,到个人,大家都非常缺钱。3月CPI降到0.7%,时隔多年重新回到不到1%的区间。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出现通缩迹象,连续半年负增长,与火热的金融数据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另外,社融与M2的增速剪刀差也创历史新高,如果不严格的说社融代表货币需求、M2代表货币供给的话,这个剪刀差也代表着货币供给过剩。

因此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钱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货币是不是消失了?

货币当然没有消失,而且统计数据显示一直在增加。这些货币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应该是在银行的账户上,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作为现钞持有。而且相对于GDP、CPI等宏观经济指标,社融和货币等金融统计指标非常真实准确,不可能存在造假问题,因为每一分钱都对应着相应的会计分录。严格的说,金融统计数据是金融会计数据,GDP、CPI、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是逐级上报数据。因此社融和货币不存在数据有水分的问题。

那么货币到底去哪里了?微观层面的感受为什么与宏观层面差距这么大?

货币主要去了三个地方

一是被私人部门“窖藏”起来了。从深层次的方面理解就是,并不是货币消失了,而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消失或塌缩了,流通中的货币变成了窖藏中的货币,活钱变成了死钱,货币流通速度骤降。也就说,货币“躺平”了。

货币的复杂性是因为货币具有不同的状态,因此究竟是活钱还是死钱,取决于货币那一刻的瞬时状态。货币可以是交易流动中的货币,也可以是价值贮藏中的货币,这两个状态是可以随时切换的。凯恩斯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其中预防需求需要货币有价值贮藏的功能。

当经济向好,经济主体充满信心的时候,居民敢花钱消费,企业敢花钱投资(资本支出、库存、研发等),货币就是执行交易媒介的功能,此时的货币流通速度较快,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整个经济充满了活力。当经济疲弱,尤其是经济主体没有信心的时候,居民不敢消费,并本能性的加大预防储蓄;企业也不敢投资扩大再生产,甚至降薪裁员以回笼现金,那么整个经济也会因为货币的躺平而躺平。这个时候,不是钱消失了,而是钱的活化功能消失了,作为活钱的交易媒介功能正在塌缩,越来越多的钱成为死钱以执行预防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您已阅读26%(975字),剩余74%(27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