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永远要回到亚当•斯密

徐瑾:阅读不是终点,只是起点,经典与大师,始终是最值得托付的依靠。站在斯密之类大师肩头,我们更可能看到经济学的全貌,明白理解当下。

年末,各类书单很热闹,阅读重新成为热点。阅读有很多好处,但是阅读也不是一切。甚至可以说,阅读,不是终点,只是起点,这意味着阅读不是目的;而经典与大师,在我们讨论问题与认识世界时,始终是我们最值得托付的依靠。

对经济学而言,这门学科在过去一度成为显学,但是归根结底,普通人为何学经济学?自然不是为了考试或者成绩,而是希望是建立框架,打破知识碎片化,以经济学为基础,打造跨学科的通识体系。不少朋友和我聊经济学学习与阅读,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也许读得不少,但往往可还是越困惑,学了不少经济学的课,却始终看不懂经济,甚至财经新闻也听不懂。这是为什么?主要的原因知识的碎片化,使得很多阅读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知识和知识之间失去联系。

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而言,从经典入手去寻找知识的脉络,永远是最省力的做法,从时髦的话说,这是对于知识的“熵减”——熵是一个物理概念,意味着是体系混乱程度,而熵减就是减少混乱度的过程。将知识体系化,不仅可以降低焦虑,而且可以降低你大脑的混乱度。站在大师的肩头,可以看到学科的源头和发展甚至去路。比如,我近期出版《徐瑾经济学思维课》一书,就是一种探索,也就是从经济学大师与经典,去展示经济学思想的脉络。

阅读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知识,大家能最终应该理解一个道理:知识点必须镶嵌在体系中,才成为知识,否则,你掌握的只能是杂乱的信息。思想,必须生活在思想森林中,才有生命力。否则,就是一根孤独的木材。经济学思维也是一样。如果抽离它诞生的环境,失去了当时的背景。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不少力量。你学了,很多时候也等于没学。

你可能会问,经济学不断发展,为什么还要读了解经济学经典思维甚至大师们的经济思想?原因在于,经典思想,能够存活那么多年,本身就意味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所有学科中,物理学几乎算是最严格最进步的学科了,你知道牛顿是经典力学时代的代表,爱因斯坦则是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但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据说读牛顿并不少。

您已阅读22%(821字),剩余78%(290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