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群体非理性行为如何产生和发展?

庄梅茜:《群体的疯狂》结合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金融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宏观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阐释群体非理性行为。

群体心理学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该领域积累了大量关于解释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知识。由于该领域的研究议题主要沿着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脉络展开,与中国社会的相关性不高,再加上译介工作往往滞后于前沿研究,种种原因使得西方群体心理学研究成果尚未全面系统地进入国内读者的视野。除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等寥寥无几的译作外,国内读者对于该领域的作品往往相对陌生。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群体的疯狂》一书正是在群体心理学译介工作的进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书结合了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金融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宏观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通过使用广泛的历史性分析,致力于揭示群体非理性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书作者威廉•伯恩斯坦的个人背景异常丰富。他同时拥有神经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位专业的投资咨询顾问,并在金融投资与经济史领域著述颇丰。伯恩斯坦较为独特的经历和专长,使得他对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

《群体的疯狂》的创作灵感源自 19 世纪由苏格兰人查尔斯•麦基著述的《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疯狂》(以下简称《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该书首次将“群体狂热”(popular delusions)作为一个研究主题,悉数了数百年间一系列历史性群体狂热事件,从十字军东征到郁金香狂潮,从炼金术士的谎言到末日预言家引起的恐慌。自问世以来,《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重印多次,至今仍是研究股票市场行为的必读经典之一。然而,由于该书写作的时代缺乏关于人类行为、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知识,麦基的分析大致停留在直觉观察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伯恩斯坦的《群体的疯狂》更像是《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的升级版本。首先,伯恩斯坦承袭麦基的基本观点,认为宗教狂热和投机狂热等貌似毫不相干的社会现象其实都可归于群体狂热的大门类。基于此,他试图进一步探寻群体狂热背后的心理学基础。其次,伯恩斯坦在写作风格上也对麦基进行了效仿,即将史上文明的投机狂热和宗教狂热事件按照年代顺序编织叙事。

您已阅读26%(877字),剩余74%(24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