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

马友友: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化敌为友

张璐诗:这位新近荣获古典音乐大奖的著名演奏家仍然相信,在现今争吵不休的世界里,音乐可以提供更加亲密、深刻的交流。

“我吃喝不愁,一辈子优裕,别无他求。得知获奖消息后,我和团队第一时间想的是,怎么用好这笔钱”, 大提琴家马友友与我们一起坐在瑞典皇家音乐学院(Kungliga Musikaliska Akademien)里交谈:“这笔钱肯定不会被存入某个人的银行账户里。”

他是今年5月揭晓的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Birgit Nilsson Prize)得主,在10月18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颁奖礼上,他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奖杯,并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这个古典音乐界奖金最高的奖项,是世界歌剧史上收入最高的瑞典女高音歌唱家比尔吉特•尼尔森留下的一笔遗产。举行颁奖礼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也是比尔吉特•尼尔森1945年首次在瑞典首都登台之处。她在世界歌剧界的成就令她的头像出现在了5百瑞典克朗的纸币上,可是当纸币的流通日益减少,比尔吉特对后世的影响则越来越集中对新一代音乐家的鼓励之上。早在1973年比尔吉特就创办了每年颁发的奖学金,支持年轻的声乐演员继续深造。而在她2005年去世前,比尔吉特还设置了“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并以自己的名义创办了基金会专门做评奖。2009年首届大奖得主歌唱家多明戈是她去世前选好的获奖者。自此,大奖每隔三年颁布一次,迄今共颁发过五次,前几届得主包括了与比尔吉特•尼尔森合作密切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

实话说,我与身边的同行们都有过疑惑:将一笔巨额奖金颁给已是功成名就的人,意义究竟何在?这个疑问,在今年第一次颁给了器乐演奏家之时更为突显。尤其这是一位出版过不下一百张唱片、拿过18次格莱美大奖的演奏家。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比尔吉特•尼尔森基金会的主席苏珊(Susanne Rydén),她同时是瑞典音乐学院的主席。而瑞典音乐学院与瑞典学院等5个皇家学院,均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创办于18世纪至今。本届比尔吉特•尼尔森大奖的评选,也是瑞典音乐学院的第一次加入。苏珊告诉我,大奖接近一项终身成就奖,认可艺术家漫长音乐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而瑞典音乐学院也自有其使命:过去20年来瑞典政府对音乐教育逐渐轻视,减少补贴,学院希望能改变公众态度,让歌唱活动重新回到校园。

您已阅读26%(914字),剩余74%(26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