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地产危局的实质

梁岩:以恒大债务违约为标志的地产危机正在持续深化,从流动性问题逐步转换为清偿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不抵债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近期,在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甚至政治局会议也要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保民生”的情况下,因为预售楼盘停工购房者集体断供事件逐步销声匿迹。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断供风波“的影响,30城地产销售面积等地产销售高频数据重新明显走弱。笔者以为,“断供风波”使得中国已经出现的地产行业债务危机显性化,其螺旋式恶化的风险明显上升,有关方面可能要为中国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未雨绸缪”。

危局的实质

断供风波从楼盘停工开始,暂时止步于政府“保交楼”的承诺。然而,停工的本质就是地产公司对施工方的债务不能兑现;而保交楼的本质则是要求开发商去偿或者至少优先偿还对于居民的负债。因此,需要站在地产企业整体债务清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笔者看来,以恒大出现债务违约为标志的中国地产行业的债务危机正在持续深化,并且已经从最开始的流动性问题逐步转换为清偿(资不抵债)问题,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不抵债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中国的地产商普遍采用高周转、高杠杆的经营模式。一般而言母公司只投入少量自有资金建立项目公司从事地产开发——这些所谓的“自有资金”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境外美元债、信用债融资。即使如此,自有资金甚至不够拿地,还需要通过利率较高的前端融资协助来拿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开发商又以土地作为抵押,借入开发贷款偿还前融。同时,施工方垫资入场建设房屋,而达到预售标准之后,开发商获得的预售款在监管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和剩余的开发贷一样会用于新的项目开发而非用于本项目的建设。

在摊子普遍铺的较大的情况下,一旦销售回款偏弱或者融资安排出现问题,地产公司就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监管政策趋严、地产调控收紧、疫情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商销售回款和融资同时出现困难。据统计,已经有总资产超过二十万亿人民币的地产开发商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债务违约。当施工方对地产商信用产生怀疑,自然就不愿意再垫资建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不能支付现金,就会出现停工现象。

您已阅读26%(827字),剩余74%(24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