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垂直森林——一个生态谎言?

游旭东:当我们深入分析垂直森林这个看起来非常“绿色”的建筑,却能发现其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种种说辞都缺乏说服力。

垂直森林是意大利建筑师史蒂法诺•博埃里自2009年开始设计建造、用于展示新形态建筑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建筑原型,这一原型的首个落地项目是2014年意大利米兰落成的两栋高层住宅楼,分别有80米和112米高,共种有800余棵树(480棵大中型树木,300棵小型树木)、15000余株多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以及5000余株灌木丛。

史蒂法诺•博埃里认为垂直森林的建筑原型是在城市内垂直致密化造林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不侵占城市土地在三维的空间层面增在城市的绿化率,旨在让人从现代都市的水泥森林中脱离,创造一个强大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现在很多媒体也将史蒂法诺•博埃里称作“垂直森林之父”。

除了米兰的项目,现在这一建筑类型在国内普遍被惯于“第四代住宅”(第一代茅草房;第二代砖瓦房;第三代电梯房)的头衔投入到市场中,不过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并没有所谓“第四代住房”的权威说法,更像是开发商为推销楼盘创造的营销噱头。

抛开这些噱头,当我们深入分析垂直森林这个看起来非常“绿色”的建筑,却能发现其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种种说辞都缺乏说服力,更与主流的“绿色建筑”理念想去甚远,更像是一个绿色宣言、给身处都市喧嚣中的人们设计的“空中花园”。

垂直森林的理论起源

垂直森林代表的这类在建筑上种树的建筑原型并不是史蒂法诺•博埃里首创,在大众的认知中,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帝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修建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就是这类原型的体现。

不过就如同空中花园一词现在在汉语中的含义一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从未在巴比伦文献被发现,现代考古亦无法发掘到其位置,使得更多人认为这只是虚构传说。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环境伦理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人类与环境”的辩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世界主宰,有必要能动地开发世界。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不再将人类的自身利益作为整个星球发展的目标,而是平等地对待整个星球的物种。

非人类中心主义最后发展为深层生态学,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为发展社会工作概念提供了全面的框架。1973年,Arne Naess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提出“深层生态学”的概念,并对两种生态学做了区别和分析,前者关心的是对人类产生影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后者关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生态正义问题。

深层生态学对心理学、经济学、现代城市规划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一些心理学者开始认识到全球变暖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社会凝聚力;深层生态学认为西方经济体系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原因在于其内在的反生态理念。而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深层生态学认为有意义的哲学必须要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况联系,现代社会必须经历一个意识形态转变,使人们不再迷恋于物质财富和优质的居住环境。重要的是找到野生自然和建构自然的平衡点,而不是优先选择某一种。

您已阅读22%(1226字),剩余78%(44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