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前文中略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诞生并成长在布达佩斯的一群犹太艺术家。那时的布达佩斯不仅是奥匈帝国的双首都之一,也是欧洲经贸繁荣、多元文化融合的交汇地,那个群像中包括:
著名摄影家安德雷•柯特兹,《卡萨布兰卡》的导演迈克尔•柯蒂斯,英国电影史上最伟大影片之一《第三人》(The third man又译《黑狱亡魂》)的制片人—亚历山大•柯尔达(笔者在《单杠上的公主和莫扎特咖啡馆的谋杀案》曾有介绍),以及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在布达佩斯的咖啡馆中完成了他们的职业启蒙之后,这群年轻人出走异国他乡,最终成为推动二十世纪摄影、电影、文学等新兴艺术形式快速发展的巨人。他们通过作品传递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力量,艺以载道地成为西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像长城”。
咖啡馆作为替代豪门高档客厅和传统艺术沙龙的第三空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可以长时间流连并解决寒冬供暖问题的廉价场所,并由此形成了思想交流的思绪生态。虽然在咖啡馆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思想交流,并建立一个“话题生态”,但咖啡馆文化并不能为参与者提供系统正规的科学教育,而后者,则需要依靠布达佩斯同时代先进发达的基础教育系统。正是这个系统,为二十世纪的科学界培养了一群科技“火星人”。
布达佩斯 - “火星人”的发端
说起从布达佩斯走出的科学界的“火星人”,首先需要提到他们中间非常杰出的一位,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卡门1881年生于布达佩斯,出生时候的名字叫Todor Karman。Todor的祖父是一位居住在塞格德(Szeged)的裁缝,当地有一位著名的拉比Leopold Loew首次将匈牙利语引入了犹太教会,在他的影响下,Todor的父亲Mor Karman前往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并最终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Todor的父亲系统研究了德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匈牙利中等教育的措施,使其脱离了教会的完全控制,形成了教会和世俗学校并存的状态。他的教育改革方案获得成功,并受聘成为奥匈帝国皇室的私人教师。
在聘期结束后,Mor获得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褒奖。Mor向皇帝-国王(Emperor-King)提出希望能得到一个留给后代的荣誉,于是在1907年得到了世袭贵族的称号。
按照匈牙利的习惯,贵族的名字要把他的故乡放到姓前,假如按照这个习惯,冯•卡门的名字应该为Szolloskislaki Todor Karman。这么复杂的名字当然难以在匈牙利以外的广大欧洲得到认可,因此Karman一家遵从了德国的习惯,改名为Theodor Karman von Szolloskislak,或者更简洁的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 von Karman)。西奥多•冯•卡门后来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