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

乌俄战争与苏芬“冬战”——俄乌战争系列之四

秦晖:我仍然担心,乌克兰人在已经证明自己不是1938年的捷克和1939年的波兰之后,最终仍难免成为1940年的芬兰。

乌克兰仍可能成为当年的芬兰

俄罗斯全面侵乌战争已经打了40多天。笔者开战之初曾说:此战若有令人刮目相看者,不在西方之助,而全在乌克兰人之勇烈。40多天来的战事确乎如此。在乌克兰人从总统到士兵的顽强抵抗下,开战第一刻即遭到攻击的首都基辅和“副都”哈尔科夫仍岿然不动。俄军付出惨重伤亡后迄今只攻下赫尔松一个省会。尤其是顿巴斯乌控区首邑马里乌波尔在开战即遭猛攻,不久即被包围,周边俄占带已宽达百里以上、全城几乎尽毁于炮火的绝境下,正规兵力仅数千人、加上民兵和国际志愿者也不过万余人的乌军居然至今还在断垣残壁中坚守,并且击毙了包括俄方苏霍维茨基少将、米嘉耶夫少将和黑海舰队帕利副司令在内的大量侵略军。在俄军发出最后通牒逼降、本国总统也允许撤离的情况下,马里乌波尔军人仍坚持死战。可以说,马里乌波尔今后即便失守,守军即便力竭覆没、撤离或投降,他们也已经实现了道义上的崇高和军事上的奇迹,而侵略军在道义上固然是穷凶极恶,军事上也是无能透顶,纵以绝对优势军力于尸山血海中得此孤城,也已经丢人现眼了。

如今俄军已从基辅附近败退,但就整个战局而言,我却不那么乐观。尽管乌克兰已经让人刮目相看,头几天“俄粉”的兴高采烈和正义人士的愁云紧锁,如今已经变成前者瞠目结舌而后者普遍乐观。然而我仍然担心,乌克兰人在已经证明自己不是1938年的捷克和1939年的波兰之后,却最终仍难免成为1940年的芬兰。

让我们回顾历史:

1939年11月30日 至 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百日之战,又称“冬战”,是二战中的悲壮惨烈之一页。庞然大物苏联红色帝国在吞噬了波罗的海三小国之后,又向北极小国芬兰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一举消灭芬军,把曾经是沙俄帝国“历史领土”(就像普京说乌克兰一样)的芬兰重新收入囊中,那也是一场要让芬兰“去军事化”、“去纳粹(苏联不喜欢就是纳粹)化”的战争——当时旅居莫斯科的芬共领袖库西宁已经组建了芬兰苏维埃政府,准备要加盟苏联了。

那时苏联信心满满,军头伏罗希洛夫声称6天可以打下芬兰首都,苏军总部甚至告诫官兵,拿下芬兰全境后不要再越界侵入瑞典(苏联与瑞典之间隔着芬兰)。但不料芬兰人拼死抵抗,以基本轻装备,不仅没有坦克,就连反坦克炮开战时也不多的20万守军,对抗号称世界次强(仅次于当时所向披靡的纳粹德国)、拥有大量坦克飞机重炮的120万进攻苏军。靠着芬兰的国民团结、官兵勇敢、工事坚固、寒区作战技能精熟,尤其是首领曼纳海姆的坚强及才干,也亏得苏军刚在血腥“大肃反”中丧失大批优秀军官,军事素质下降。芬军居然在前期使苏军连吃败仗,损兵折将,长达50多天在曼纳海姆防线前裹足不前,可谓丢人现眼。

当时作为民主国家的芬兰,一再呼吁西欧民主列强救援,英法也确实同情芬兰,但他们只打嘴炮,秉承其一贯的绥靖主义,加上也的确被当时已经开始的对德战争所牵制而无力他顾,只给了一些无足轻重的物资援助。

最后经三个多月苦战,在斯大林增兵换将,不顾一切地狂轰滥炸之下,伤亡7万军人(死亡2.6万)的小国芬兰终于屈服。苏军付出32万炮灰伤亡(其中12.7万死亡)的惨重代价得以惨胜。斯大林慑于芬兰人的抵抗意志,放弃了立库西宁为傀儡而吞并该国的妄想,“只”让芬兰割地赔款裁军低头(一如今日普京放弃对乌除国灭军之妄想,只争取乌割地求和)。芬兰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城下之盟,失去全部北方海岸和第二大城市维堡,以及大片国土人民。

您已阅读23%(1387字),剩余77%(45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