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从贫富极化到共同富裕,房市新模式之本

沈晓杰:多体制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某一种模式的“单打独斗”,才能构建能满足全体国民住房需求、更加健康持久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供应。

【编者按】当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稳定高房价”,还是在房地产导向和住房模式上进行一场彻底的反思和变革,重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供应新模式。FT中文网推出“房地产税与住房供应范式革命”系列文章。本文是该系列第二篇。

刚刚闭幕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定了总基调。在有关房地产政策不到100字的论述中,出现的最大亮点和创新,就是仅仅在房住不炒和预期引导论述位置之后,第一次提出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以往强调的租购并举、保障房建设、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和因城施策等举措都在其后。顶层对房地产和住房供应“新的发展模式”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5年前,笔者在“中国房地产十大批判”系列文章中就大声疾呼的创建的房地产和住房供应新模式,终于体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公报中。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发在FT中文网上的本系列文章(“房地产税与住房供应范式革命”)的第一篇,题目就是《恒大们”爆雷,倒逼房市和住房供应新范式》。再也没想到,“倒逼”几天后就有了“回应”,并出现在顶层红头文件上。在该篇文章中笔者就再次强调:中国到了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模式创新发展的非常紧迫的时期。现在正处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没想到的是,对房地产新模式“探索”来的如此之快,让人看见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希望。本篇文章的主题虽然还是共同富裕与房地产,但重点也就要由当初设想强调和阐述为什么说共同富裕和现有房地产开发商模式水火不容,转到房地产和住房供应新模式如何体现共同富裕这个中心上来。

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摆在顶层决策者面前治国理政的两把尺子。过去几十年来过分偏重发展和增长,但社会公平却裹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早在六年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报告就揭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中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这些年来,中国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更甚。最近一份来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20这20年间,全球净资产从156万亿美元增至514万亿美元。虽然其中近三分之一增幅来自中国(20年间从7万亿美元暴增至120万亿美元),并一举超越美国(90万亿美元)占据全球财富榜首,但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最大资本主义的美国一样,“超过三分之二的财富由最富有的10%家庭持有,而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该报告还指出, 全球资产净值的68%储存在房地产中, 飙升的房价让许多人买不起房,并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正是站在这样的历史的背景和大环境下,重新反思顶层政策设计的走向就会有更深刻的“触动”。其实,中国高层对此有着比一般人更多的“感悟”。早在上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不久,就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 要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本届中央六年前指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些年,中央又多次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您已阅读24%(1457字),剩余76%(466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