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

欧盟印太战略框架下,德国对华接触政策新共识

刘韡昊:默克尔时代之后,德国势必将领导欧盟与中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所谓“系统性竞争”。

后疫情时代德国经济安全意识的觉醒

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欧盟多年以来秉承的“一个中国”政策或可能在未来发生重大质变。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暴露了欧盟特别是德国,其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极其脆弱的一面。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德国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原料特别是半制成品不能自给自足,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同时,中国又是德国第一贸易伙伴。在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巨大冲击之下,德国陷入了“中国经济打喷嚏,德国会跟着感冒”的窘境。柏林突然意识到德国自身经济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中国依赖症”。疫情大流行期间,德国与欧盟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不得不与中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外交关系。由于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欧盟的经济安全也因此深度仰赖中国。疫情下暴露出的这一特殊情况使得欧盟丧失了对华外交的优势,不得不在与“西方价值观”有关议题上频繁对中国“妥协”。也因此,默克尔政府在香港和台湾问题上的务实态度,受到了德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频繁诟病。欧盟内部始终存在一股强大势力担忧欧洲的经济安全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因为一旦中欧政治关系恶化,欧盟恐将陷入无牌可打的窘境。因而,自2020年初开始,欧洲就不断有学者、专家和议员建议欧盟重新祭出早已束之高阁的“台湾牌”,从而增加欧盟在对华关系中的筹码。法国巴黎亚洲中心战略主管弗朗索瓦•戈戴芒(François Godement)和欧洲议会成员纳塔莉•卢瓦索(Nathalie Loiseau)早就不断呼吁欧盟应该在台湾问题上以更强硬的姿态与中国对抗。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立场的转变

事实上,德国政府内部早在2021年初就已研判,由于拜登上台后并没有从本质上扭转中美“经济脱钩”、“技术冷战”的趋势,中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安全未来必将更努力追求科技的自主创新与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别是在2021年3月中国颁布的“十四五”规划之后,中国在高科技研发领域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更促使德国政府明确了自己之前的判断。从而使默克尔政府早前制定的“拥抱中国,让美国稍等”的政策框架失去了继续维持下去的存在理由。与此同时,德国内部各派别,乃至联盟党内部,都要求德国政府重新思考执行多年的“贸易促改变”的对华接触政策。可以说,由于默克尔早已宣布不谋求连任,默克尔时代的结束已经明确预示了中德关系将从2021年四季度起走入一个新纪元。

您已阅读29%(988字),剩余71%(246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