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

平民企业家张瑞敏

周掌柜:“身份的证明”是贯穿张瑞敏个人发展、管理思维和战略逻辑的主线,这背后交织着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复杂关系,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

这个世界上有三个“张瑞敏”:一个是作为平民子弟的平凡人张瑞敏,这是一个白手起家、小心谨慎、执着攀爬的典型山东人;一个是作为企业家的公众人物张瑞敏,为了让更多人信服必须铁腕管理、文化掌控、业绩至上以获得屹立不倒的公信力;还有一个是作为官员身份的领导人张瑞敏,作为青岛政治级别最高的人之一,他让海尔某种程度超越了地域的局限,获得了相对灵活的变革空间。是的,张瑞敏是一个多面体。

三种身份的根本逻辑本来很难融合和自洽:平民子弟容易心生胆怯、知足常乐,有所成就却不乏骄纵张扬;企业家容易只看金钱,不少人追求绝对财富是为了获得绝对安全感;政治家不乏宦海沉浮。但张瑞敏恰恰把三个身份成功地融合到一起。应该说,张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多种力量牵制着他,让他的一生除了自我奋斗之外,借助各种力量夯实自己、左右腾挪,注定其成就的背后是极度孤独的内心世界。

所以,“身份的证明”是贯穿张瑞敏个人发展、管理思维和战略逻辑的主线,这背后交织着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复杂关系,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

先从平民身份谈起,这应该也是他自我认知的根本角色。张瑞敏是独生子, 在他1949年出生的那个时代,其实独生子也并不多。他父亲也是独生子,这决定了他从小必然受到更多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也天然有着独立思考的氛围。父亲是一家很小的纺织厂的职工,一名裁缝,据当时的邻居回忆可以做很好的衣服,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一名专业人士,起码是靠自己努力可以养活自己的那种。母亲算是一名普通工人,很疼爱这个儿子。由于张瑞敏长期胃不好的老毛病,所以她总是乐于自己为儿子做饭吃。而胃病据说是因为张瑞敏创业之初为了给工厂借钱,一杯白酒1万块钱喝伤的,之后张瑞敏很长时间很少在外面吃饭,无论多晚都回家吃,把应酬的酒局之前一直推给搭档杨绵绵,后来经常推给高管们。

张瑞敏的老友们回忆:张瑞敏在青岛一中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没受到系统教育,这是他一直希望弥补的,或许是这个原因让他很爱读书。在张家最早生活还很清贫的时候,80年代初的张瑞敏夫妻经常找朋友和邻居借书和杂志,一是确实希望看东西,二是和绝大多数家庭一样,那时候生活也并不富裕。邻居对他们印象都很好,说张个子高高的很能干,妻子是五金厂的职工,大辫子很长,很爱干净。儿子小时候胖乎乎的,招人喜欢。张瑞敏的起点并不高,或者说非常低,最早他去了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当了工人,到1982年才被调入青岛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当副经理,主管技术改造。刚来海尔的时候,这是一家小工厂,那个时候没有进入政府和事业单位、军队或全民所有制单位,说明他确实只能靠自己。

您已阅读21%(1058字),剩余79%(38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