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和影像上海艺博会的艺术家聊聊“拍照”的未来

在技术爆炸的时代,创作者怎样才能更加诚实、准确地描述世界?作为受众,又该如何摆脱束缚,去重新理解“观看”的边界?

克服了停摆与延期,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2021(PHOTOFAIRS Shanghai)终于回归。

历经疫情围困、变局丛生的一年,一同归来的画廊、机构以及艺术家们,不仅带来了数目繁多的作品,同时也分享了关于影像艺术创作与实践的种种新观念和新探索。

影像作为一种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法,其本质始终离不开如何诠释“真实”。而外部环境的持续变迁,以及新兴科技和先锋概念的不断涌现,正在让“真实”的内涵与外延被频繁刷新,与此同时,表达与观看的准则也在相继被改变。

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以技术为载体,传递新的观察与思考?什么样的媒介语言,才能更诚实、准确地描述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今天这个“像素爆炸”的时代,影像创作除了在朋友圈里发布照片,还有哪些新的维度?作为受众,又该如何摆脱主观的束缚,去重新理解“观看”的边界?展望未来,影像创作的潮流趋势又是什么样子的?

带着这些问题,在博览会期间,我们与三位创作者和策展人进行了交流。他们带来的作品源自不同的灵感、聚焦不同的母题,并运用了风格各异的技术方法,我们希望通过问答,听听他们对关于“拍摄”与“观看”的前沿性思考。

.

《洞见》版块策展人何伊宁

作为此次博览会推出的公共项目之一,《洞见》(Insights)版块以“图汇未来”为主题,收集了来自全球12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围绕与人类前途紧密相关的议题,展现出一系列关于未来的图景。

按照策展人何伊宁的话说,这些作品一方面旨在思考技术、数据与摄影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希望提醒人们,在畅想未来时,需要谨慎对待图像带来的陷阱。

克莱门特•瓦拉(Clement Valla),《海棠花,罗杰•威廉姆斯公园》,2021年。图片提供/艺术家

《洞见》版块的不少作品,都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描述一个虚拟场景或者未来世界,来反映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基于“超现实”的创作和传统摄影基于“实在”的创作,哪个才更代表影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您已阅读22%(795字),剩余78%(28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