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中美依然保持“战略模糊”

叶胜舟:笔者观察,局势远未失控,中美对台政策均无实质变化,依然保持“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台湾问题是二战、内战、冷战的延续,也是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最脆弱的问题。近两年,美国持续大打“台湾牌”,中国屡次强硬回应,热度俨然与三、四年前的朝核问题有一拼,成为国际政治与全球媒体的焦点之一。笔者观察,局势远未失控,中美对台政策均无实质变化,依然保持“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美国“战略模糊”起源

早在中美建交之前,基辛格这位天才的战略大师就已确定基调和种下伏笔,最大化美方利益。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行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甩掉国务卿罗杰斯,直接与周恩来、乔冠华进行多轮艰辛的秘密谈判。美国国务院大权旁落,没有刷到存在感,当然不爽,不断对公报草案措辞提出修改。毛泽东警告,对台湾问题表述的任何修改,都可能影响公报的发表。潜台词就是台湾问题不让步,其他问题都可以继续谈。

在北京谈不拢,移地杭州继续谈。2月27日清晨,《上海公报》终于在杭州定稿,当天周恩来、尼克松从杭州飞抵上海后签署并于次日公布,其中有一句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识到”(acknowledge)措辞含糊、多义,就是基辛格奇思妙想,打破僵局。

美国国务院试图用力度更弱的“注意到”(take note of,加拿大已用),中国不接受;中国希望用力度更强的“承认”(recognize),美国不接受。“acknowledge”的中文含义也有“承认”,在中美立场之间取得微妙平衡。

外交是谈判和妥协的艺术,不是泼妇骂街。上海公报中的美方声明,还有一句“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基辛格希望用力度更弱的“预计”(anticipate),乔冠华希望用力度更强的“会”(will),双方妥协定稿的版本是“确认”(affirm)。

尼克松访华时,主政台湾的蒋介石和其后的蒋经国都爱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走得更远,认为外蒙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保留1912年设立、1928年改名的“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直到2017年蔡英文任期废除)。区别在于认为“中华民国”才是正统,自己才是中央。

中国历史有成王败寇的传统。据美方解密的尼克松总统与毛泽东主席1972年会谈记录,两岸互骂对方为“匪”,成为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风趣的谈资,周恩来轻松插话补充、解释。

美国“战略模糊”的政策细化

上海公报中的美方声明、双方声明,美国并未承认两岸哪个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中央政府,又是一个“战略模糊”。但到了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时就绕不过去了。建交公报有关键的一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否则别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很多国家建交,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有严谨和标准的“三段论”表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一、三句在上海公报体现,第二句在中美建交公报体现。10月29日,中国外长王毅在罗马出席G20峰会期间,就台湾问题表态,重申了这“三段论”。

您已阅读22%(1278字),剩余78%(44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