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沙丘》:史诗的加法与减法

在强大的质感和氛围之下,舞台上的英雄和枭雄都退而成为芸芸众生,电影《沙丘》真正的主角变成了舞台本身,变成了沙丘自己。

即便是在电影《沙丘》公映前的最后时刻,被人们讨论最频繁的话题之一,还是将原著小说影视化的不可操作性。

《沙丘》的原著太过浩瀚,甚至可以说,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物”:

不仅动辄星辰大海、权力游戏,还将政治、宗教、哲学、生态以及平权等主题交融于其中。如何把这部充满冒险精神和史诗感的文学著作,改编成兼具娱乐价值、情感力量和影视美感的影片,几乎是令任何人都会无所适从的任务。

也正因如此,从佐度洛夫斯基壮志未酬的1970年代版本,到大卫•林奇自己都羞于启齿的1984版,在《沙丘》小说的电影改编之路上,可谓遍布着鬼才艺术家和野心制片人的叹息。

今天,新版的电影《沙丘》终于将与公众见面,指导影片的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这位加拿大导演因细腻的镜头美学和“迷宫式”的叙事著称。从《焦土之城》到《边境杀手》,从《降临》到《银翼杀手2049》,他的作品因在亦幻亦真的世界中探讨人物宿命和时代主题而深入人心。

但是《沙丘》的世界观和人物谱系无疑更宏大、更复杂,在这个粉丝甚众的太空歌剧舞台上,维伦纽瓦能否呈现史诗级别的品质?又该如何继续讲述“迷失”与“寻找”的故事?

您已阅读21%(494字),剩余79%(18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