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美联储往事:1942-1951

邵宇、陈达飞:回顾1942-1951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会发现,其与2008年以来有着极高相似度。这为理解当下美国乃至全球货币政策,提供了参照系。

追溯历史够远,未来才越像一条直线。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联储进入“战时状态”,在名义利率零下限约束下,采取了一篮子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大规模资产购买(量化宽松,QE)、收益率曲线控制(如扭曲操作)、前瞻指引等,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经济复苏。第三次QE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了1914年建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美联储扩表更加激进,总资产相对于GDP的规模升至35%。无论是300年的英格兰银行,还是一百多年的美联储,这都是未曾见过的。它很可能将一场经济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扼杀在摇篮里,但经济的“K型”复苏特征,叠加大宗商品与风险资产价格的暴涨使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2008年后,当人们谈及美联储“缩表”时,还常将2008年之前的趋势直线外推。新冠疫情之后,当人们再谈论美联储退出QE,缩减资产负债表时,应该不会再这样武断。

一般认为,日本央行在2001-2006年的货币政策实践是量化宽松政策的首次试验。这是短视带来的错觉。开篇称美联储进入“战时状态”并非空穴来风。回顾1942-1951年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史会发现,其与2008年以来的历史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段历史为理解当下美国乃至全球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好的参照系。

2008年并非美联储首次面临零下限约束。1932年9月,美国正处在“大萧条”深渊,以3个月期国库券利率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首次触及零下限,其后一直维持低位震荡格局。长期国债利率也从一战结束时的近6%下降到3%,到1937年进一步下降至2.5%。

大萧条期间,美联储的权力得到加强。1932年《银行法》 赋予了美联储用政府债券做担保发行央行票据的权力 ——这在21世纪被称为QE ,国债占联邦储备券的比重可达60%。但从1932年至二战爆发,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方面一直非常谨慎。当时,美联储内外盛行的观点是:“在使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的方法中,有两种本质不同的方法:购买政府债券与购买票据……通过购买票据投放的货币主要是为了帮助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交易,而对于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投放的货币,没有人能够弄清它可能的去向,例如,借给了华尔街。”自美联储成立以来,发行货币依据的都是“真实票据原则”。以国债为储备发行货币违反了该原则,可能刺激金融泡沫,如同1929年之前。

您已阅读27%(962字),剩余73%(264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