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深层逻辑

刘功润:从长周期维度看,外部因素与突发影响不是中国经济趋缓的根本原因。反观前三十年,中国经济为何会高速发展,这对当下有何启发?

近年来,中国经济遭遇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外部冲击,今又叠加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在经济企稳维艰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从经济长周期维度看,外部因素与突发影响都不是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根本原因。那么,其深层次诱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归咎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模式变化、产业结构纵深调整,等等。有很多条线索,却似乎很难厘清深层次逻辑。

不妨反其道思考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为何前面三十来年的中国经济会高速发展?从这个进路,或许可以梳理出中国经济渐渐慢下来的内在缘由。

其一,工业化进程终结

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一个传统农业跨到工业化的进程。从普遍的发展规律看,人类经济的第一波高速增长是什么带来的?应该绕不过“工业化”,这是普遍的共有之识。所以,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增长动力,就是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型肇始的。

为什么工业化可以带来经济的强劲增长?可以粗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工业化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资源的重新配置意味着,原来的农业生产要素转而成为工业生产要素,土地成为资源,劳动力成为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通过工业化技术的加持,利用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推动实现更大的经济增量。另则,传统农业时代没有资本的介入,即便有一点农业资本,其作用的发挥也极其有限。到了工业时代,机器嫁接资本,资本带来附加值,进而驱动经济发展。

从第二产业(工业)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在某种意义上是顺应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哪里?也是其优势所在,就在于有计划的“市场化”。更直白一点说,即我们传统的经济资源、要素资源是“有计划”、“分步骤”、“限领域”地从国有部门向真正的市场化部门转移,开始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宏观主导与微观放活相结合,构建了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秩序,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中国民营经济的纷纷崛起,中国经济的活力得以充分涌流。

您已阅读27%(830字),剩余73%(22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