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焦灼的“分化”

周浩:如果“分化”成为必然趋势,对投资机构的大浪淘沙也不可避免;马太效应会让资管市场集中度上升,价值挖掘的分化仍将延续。

一边是投资者大量进入股票市场,一边却是“冰火两重天”的“震荡牛”行情。2021开年,股票市场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结构性行情背后代表了怎样的市场风格和情绪呢?

股票市场的火热从几个数据中可见一斑。第一,A股市场中的高价白马股开始迭创新高,两三百块的股票早已不稀奇。第二,股票市场的成交量开始明显上升,并在近期连续冲破日交易量万亿的关口。第三,内地资金开始大规模进入香港市场,内地投资者买入港股的规模已经创下历史峰值。

宏观环境来看,中美关系的暂时缓解、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以及全球货币财政政策的大幅宽松,都支持了人民币相关的资产价格的上扬。从任何角度来看,市场似乎都不缺乏做多股票市场的理由。

然而,机构投资者的不断进场,也让市场的投资风格变得极致且鲜明。从国际潮流来看,“抱团”早已不稀奇。在上轮金融危机之后,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资产管理行业,并在行业中树立了多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巨无霸。这些巨无霸们多数从固定收益市场起步,并伴随全球货币宽松浪潮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巨额收益,这带来了资金的进一步流入。而在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断创下低点之后,资管巨头们开始进入权益市场,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的投资风格。总体而言,对成长和增长的极致追求、对“护城河”等安全边际的强调以及资金不断涌入带来的被动投资风格,成为了新的潮流,这些导致了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分化。比如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明显跑赢了以传统标的为主的道琼斯工业指数。

您已阅读35%(617字),剩余65%(116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