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经济

国内雪场会成为新富阶层的“社交滑道”么?

Luning Wang:将雪场打造成新中产每年往返的社交场所,以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圈层为目标,这样发展的滑雪经济才能更长远。

“在那些欧洲老钱们常去的滑雪度假地,人们下了雪道当然是换上羊绒衫去吃饭啦,难道还要穿羊毛衫么?”在伦敦一家家族办公室工作的Susanne诧异地跟我说,她是欧洲雪场的常客,若不是因为疫情的缘故,此时她不是跟着客户在瑞士韦尔比耶(Verbier)的雪山别墅里泡着室外Jacuzzi,就是在法国Courchevel的某家米其林餐厅身着高档羊绒衫享用着晚餐。当时穿着羊毛毛衣的我,脑子里转瞬闪过要不要升级自己冬日衣橱的灵光后,说出了一个让Susanne双瞳放大、嘴成“O”字型的“旷世奇闻”——“还可以穿比基尼滑雪啊!”我翻出小红书,给Susanne展示近期火爆国内社交媒体的“雪媛”——那些在雪山的背景下秀着马甲线、手持大牌滑雪板的女孩儿们。“她拿错道具了!她的鞋是应该是滑双板的时候穿的,可她手里拿的却是单板!”Susanne小声叫道。

能够通过滑雪服和去滑雪的地方看出对方层次的Susanne,对欧洲不同雪场的文化特征和所能吸引来的人群特点如数家珍,但她却未必能透过“雪媛”现象看到国内滑雪经济的巨大潜力。有趣的是,在眼下国内“滑雪经济”如火如荼的讨论下,我观察到大部分作者指出的商机都还围绕着滑雪服装、滑雪道具消费、拼单、拼教练或滑雪机销售等等。但事实上,国内滑雪经济的建设,绝对需要想得更长远些——例如,打造出富人与新中产年复一年往返的“社交滑道”,而非靠网红、假名媛刷屏炫富,这样产生可持续性的滑雪经济体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想将滑雪度假小镇打造成富人们每年往返的“社交滑道”,必然会以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圈层为目标,那么引进一流且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酒店、餐饮就是第一步。

“穿高级羊绒毛衣吃炖铁锅,衣服自然也就毁了吧?”某位画廊代表朋友这样跟我说。 她告诉我国内的雪场普遍没有太高档的餐厅,那些因为疫情没能飞去欧洲滑雪的富人们在长白山和崇礼都变得十分接地气,下了雪道就换上高档羊绒毛衣去吃饭的人不怎么常见。据她透露,因为凯悦等国际品牌酒店入驻了长白山,她身边许多以往冬日都会往返欧洲的客户赶紧满心期待地跑去了那里,一路感受下来却普遍对酒店和雪场设施很失望,特别是订了酒店房间的客人和外面买票只是单日过来滑雪的游客所使用的的雪场设施竟然是一样的。虽然在欧洲,雪场大部分的高级酒店也并没有划分出酒店住客独享的滑雪区域,但是欧洲雪场本身就已经能够过滤掉一批“非同类人群”——毕竟在圈层文化积淀已深的欧洲,人们对“同类相吸”会更为敏感,即使滑雪爱好者们不会固定在同一处滑雪,部分欧洲人也会产生从一个人去的雪场,判断TA是什么类型的人的偏见性“恶习”。

您已阅读28%(1072字),剩余72%(28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