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背后的大国博弈

夏春:欧盟与中国签署投资协定,说明其在经贸和投资问题上并不想跟随美国步伐以冷战思维去处理中欧关系,而是基于国家利益来进行谈判。

在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五国签署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时,我们就坚定相信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将在年底前签署。实际上,身兼欧盟轮值主席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原计划在今年9月举行的27个欧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及中国领导人参加的中欧峰会上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因为疫情及其他原因,计划未能完成。

随后协定进展顺利,不断取得突破的消息频频传来。预计协定将在北京时间12月30日20时正式签署,这为2020年中国的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布局画上圆满的句号,中欧双方将以更加紧密的合作迎接2021年的到来。

从2013年末开始,中国和欧盟已经就投资协定进行了7年的谈判,前几年双方基于各自利益考虑,谈判进展缓慢,也并未将投资协定作为重要事项来推进。当时,欧盟的头等大事是与美国进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而中国更加重视美国和亚太市场,也期待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可以顺利进行。

随着TTIP谈判事实上失败,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开始进入到快车道。单纯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与欧盟有大量的投资关系,达成协定是双赢:一方面中国希望进入欧盟市场以对冲与美国的摩擦,特别是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快速改善自身的技术短板,并且进入到欧洲的能源市场;另一方面,欧盟也希望能以更少限制进入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

您已阅读24%(568字),剩余76%(183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