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预期的冲突

周浩: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宽松是题中应有之义。问题在于宽松路径如何,以及其对市场影响多少。

七月份信贷数据公布后,整体信贷呈现出收缩态势。由此,市场关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讨论大致尘埃落定。尽管仍然有货币政策宽松之声,但总体而言中国货币政策最为宽松的时刻已是明日黄花,似乎已经是市场的共识。然而,这一次市场共识的形成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也历经波折,其间穿插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同时受到疫情和海外货币政策影响,因此共识尽管最终形成,但市场也历经震荡和痛苦调整。中国央行尽管在各种场合作出多种关于政策取向的暗示,但市场一直认为形势比人强,央行最终会“缴枪投降”。最终,央行坚守到八月,市场预期也不得不做出调整。整体而言,本轮预期的调整过程显得颇为曲折,也显出共识形成的不易。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的货币政策宽松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宽松路径如何以及其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同的政策工具搭配,会带来不同的市场效应。几乎从一开始,中国央行就倾向于使用定向工具,这其中以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大范围使用为标志。对于这样一个货币政策状态的描述,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较为系统性的涉及。从表述上来看,这样一句话相对概括较为精准: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

您已阅读24%(499字),剩余76%(15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