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读

谁能争得上海都市圈一体化万亿级蛋糕?

沈晓杰:长三角一体化只有从上海都市圈破题,才能使国家的宏伟战略,迅速转为民众、企业和政府同心协力的巨大行动。那么上海都市圈该如何划分?

上篇:《激活长三角一体化,从上海都市圈破题

长三角一体化只有从上海都市圈破题,才能使国家的宏伟战略,迅速的转为民众、企业和政府同心协力的巨大行动。这里首先就有一个问题:上海都市圈该如何划分,谁又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各种长三角一体化的议论中,常有人把长三角和东京都市圈放在一起做比较。确实,从土地面积、人口分布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来说,长三角和东京都市圈的数据相对比较近似:长三角三省一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7%,东京都市圈范围也恰好是占全国面积3.5%;长三角人口占全国总量16%,东京都市圈则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长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24%,东京都市圈则高达40%。这样比较下来,长三角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还明显小于东京都市圈,似乎把长三角和东京都市圈作对比更合乎情理。

但这种简单的比较忘记了最大的基量不同:中国有14亿人口,日本总人口则只有1.26亿,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按美元计算,201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4万亿美元,而日本是5.21万亿美元,为中国的36%。最主要还是地域范围差别巨大。虽然在全国的比例几乎相同,但长三角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东京都市圈则只有1.34万平方公里,只是长三角的3.7%。如果硬性把长三角和东京都市圈进行对标,甚至把后者作为前者学习对标的对象,这样的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

都市圈的社会经济在地理空间和规划发展上有其自有的规律。“圈子”划的过大,都市圈效应就会大大降低;“圈子”过小,又不能充分发挥和用足都市圈的效能。笔者曾经试图以‘1+3“的架构(上海,加上周边的苏州、南通和嘉定全域)来勾画,但综合权衡比较,还是“圈子“画的过大。那么,现阶段的上海都市圈、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多大的范围更为合适呢?

经过多种系统权衡,笔者认为上海都市圈的划定,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应该在上海市中心8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第二,应该有高速的轨道交通(高铁动车),单有高速公路进出上海的会受到极大影响;第三,单程的高铁上的通勤时间约为20分钟左右。一句话,时间距离决定都市圈的划分和规模。

为此,笔者专门和东京都市圈的划分进行了比较。东京都市圈圈内小城居民到东京或都内其他地方上班,大多数都是乘坐电车(相当于我们的城际铁路)。虽然速度不如高铁,但毛细血管般的线路、大大小小的停靠站以及极为方便的快车换乘,弥补了电车速度的不足,使总的通勤时间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这样条件相陪衬的,就是东京都市圈的半径,控制在70公里左右(见下图)。据统计,东京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高达1小时42分钟(单程51分钟),和上海近似,比日本全国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要少23分钟。

而相对应上海都市圈,由于我们以高铁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使上海都市圈的半径可划得更大些,但又因为缺乏毛细血管般轨道交通拉长了通勤时间,半径范围又必须相对压缩,这也是为什么笔者把半径80公里作为上海都市圈范围的依据所在。

划定好都市圈范围的标准,上海都市圈的轮廓也就应时(时间距离)而出。从上往下逆时针方向扫描,江苏的启东、海门、太仓、昆山、吴江和浙江的嘉善、平湖都在其范围内。其中昆山和嘉善现在已通高铁,而启东、海门、太仓、吴江和平湖,也将近几年内借助北沿江高铁、南沿江高铁、通沪铁路、沪苏湖高铁以及沿海高铁中的沪乍杭铁路和启东到上海段等,陆陆续续开通到上海的高铁和动车线路。这些线路有的已进入运行试验阶段(通沪铁路),其他线路也将在今后几年内建成通车。

您已阅读23%(1423字),剩余77%(47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