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本轮刺激无需惧怕后遗症

沈建光:虽然单纯的经济刺激计划并非万灵药,但力度适宜的财政举措既有利于短期的稳定,也有利于长期的繁荣。

在上个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公布了一项备受期待的财政刺激方案,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状病毒病)危机对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次抗疫支出的资金将来自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扩大财政赤字,政府总计新增举债3.6万亿元(合5000亿美元),约为中国经济年产值的4%。

在中国国内的许多人看来,这种干预很像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计划。该刺激计划被视作有关超宽松财政政策风险的一次惨痛教训,自那以后成为经济辩论中的主要话题。但是这种“刺激恐惧症”从何而来?

金融危机时的刺激计划旨在提振低迷的需求,它包括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社会福利支出和农村发展。诚然,它给中国留下了多年后才会感受到的许多后遗症,比如地方政府债务攀升、房地产泡沫积聚和大批僵尸企业等。人们担心最新的大规模支出会引发新一轮由债务驱动的泡沫,这是可以理解的。

您已阅读25%(416字),剩余75%(124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