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过度数学化”问题吗?

余智:当前中国经济与管理学界反对经济学、管理学学术研究“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的声浪,其导向是错误的。

当前,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反对经济管理研究“过度”使用数学方法的声浪。首先是管理学界的顶尖学术期刊《管理世界》杂志社的社长李志军先生与总编辑尚增健先生,在该杂志2020年第4期“编者按”中提出,要纠正经济管理研究中“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的“不良”倾向。其次是经济学界的顶尖学术期刊《经济研究》编辑部发表声明提出,要反对经济学研究论文的“唯定量”倾向。再次是部分学者(如复旦大学周文教授等)纷纷在媒体发声,对这两个期刊管理层的表态予以支持。

这股声浪是对今年年初中国教育部与科技部发文批评国内高等教育与科技研究领域“过分”追求国际期刊发表倾向的一个呼应。其主要理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原创思想”,而“过度”追求研究的数学化与模型化不利于“原创思想”的发挥;同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要注重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要“讲好中国故事,追求中国气派”,甚至要创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与管理学界反对经济学、管理学学术研究“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的声浪,其导向是错误的:第一,经济学与管理学追求的“原创思想”并不排斥、反而依靠严谨的数学方法来表达、推演与证实;第二,中国当前经济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不是数学方法运用“过度”,而是其不足与不精确;第三,经济管理研究的现实问题导向,不应该否定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普适性与数学方法的运用;第四,经济管理学术研究应该区别于政策研究与知识普及,保持研究方法的专业性;第五,要防止现实利益冲突与社会思潮回流对经济管理学术研究专业方法的不当影响。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追求的“原创思想”并不排斥、反而依靠严谨的数学方法来表达、推演与证实。

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与现实生活非常密切的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当然要追求“原创思想”。但这两门学科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从性质上看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学。而且,这两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与管理绩效问题,本身就是成本-收益的对比问题,本身就以数学计算为基础。数学方法的运用,本身就是这两门学科的应有之义。

更重要的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思想,尽管可以依靠文字表述加以说明,但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依靠数学语言才能精准表达、推演与证实:很多基本概念、度量方法,需要数学公式才能精准表达;很多基本原理的成立前提、作用机制,需要数学模型才能精准推演;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影响一个事物的各种因素相互交错,更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将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解释得清楚明了;而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是否符合实际,又需要依靠精准的数据分析进行验证。

经济学与管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其各种“原创思想”和理论就与数学公式、数学模型、数学验证密不可分。以笔者的专业方向国际贸易学为例,从古典的贸易理论即李嘉图的生产率比较优势学说,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学说,到新贸易理论即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学说,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的概念,到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如何导致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都要依靠数学公式、数学模型来精准表达与推演。这些思想、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度,也一直在接受数据与数学方法的检验。

随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深入发展,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原理、思想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要使这两门学科获得新的发展,提出新的“原创思想”与理论,当然需要研究者在思路、思维方式上另辟新径。但是,一个“原创思想”是否在逻辑上成立,其前提与边界条件是什么,同样需要精准的数学语言与模型来表达与推演;其是否符合现实,同样需要运用精准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数据验证。缺乏了这些,所谓的“原创思想”,可能不过是信手拈来的“随想”甚至“妄言”,至多是不严谨的模糊思绪而已,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

您已阅读22%(1574字),剩余78%(54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