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货币化实属无奈之举

蔡浩:在全球主要央行开启QE应对危机的背景下,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无奈之举,不应被当成常态化政策而反对,更不应被妖魔化。

4月30日以来,债市收益率整体上行20bp有余,主要关注点在国债、地方债供给增加对市场的影响方面。有趣的是,同样是五一前后,关于财政赤字是否应该货币化的观点再次被抛出,引发政策人士、学界、市场的热烈讨论。总体来看,政府部门间对此观点有分歧,学界对赤字货币化的反对声音最大,而市场观点兼而有之、相对温和。以下是笔者作为一个市场人士,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个人见解。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目的

财政赤字为什么要货币化,本质上肯定是为了财政的可持续性。全球疫情危机之下,财政收入本来就是减少的,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所以中央政府才会先后提出“六稳”和“六保”的战略部署,但要落实这些部署,处处都要花钱,所以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不可避免的。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逆周期扩张举措,已经被时间证明是有很大后遗症的,所以本次财政发力的点着重强调的是民生,而不是强拉经济的增长。如此一来,为保障民生而增发的债券(国债、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未来的还款来源就出现了问题。

按照财政部专家的估计,后续可能需要发行5万亿人民币左右的国债(不含地方专项债),这些债券如果全以市场化的形式发行,发行成本无疑将被拉高,让未来财政背上沉重的偿还负担。而如果是像欧美央行一样直接出钱购买(QE),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形,0成本当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发行成本可以压降到较低水平。

为什么反对赤字货币化?

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反对赤字货币化呢?尤其以学界反对的声音最强,这可能出于多方面考虑。

您已阅读21%(626字),剩余79%(230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