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

一周疫情热词:两会、负油价、消费券

叶胜舟:中国全国“两会”久拖影响抗疫信心和成效,应尽早确立GDP合理增长区间,“两会”召开后北京更超脱。

全国“两会”

4月26日至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双月例会。

原定3月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推迟至今,召开时间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前决定。4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多项议程中未提及。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却审议了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的《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草案)》。

4月29日,这个决定草案将通过并向社会公布。全国“两会”惯例同时召开,相隔两天开幕。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召开时间一旦确定,5月很快将召开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会,再由全国政协常委会决定全国政协年度例会的召开时间。

“两会”向来是中国政治极具特色的存在,从中央到地方都一样。李文亮医生获悉自己在同学群中的疫情吹哨信息被截屏后扩散,也清楚“看到这些我感觉要倒霉了,可能会被处罚。因为这是敏感信息,又在开‘两会’(按:指武汉、湖北)的敏感时刻。”

全国“两会”何时开、怎么开的确头痛,既不能拖太久,又不能大风险。笔者浅见适宜的时间段是5月中下旬召开,理由有三:

一、久拖影响抗疫信心和成效。说明中国对本土疫情控制仍无把握。推迟到三季度很被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成为一年半工作总结、半年工作部署,对二季度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负面影响;推迟到四季度或今年取消更是不可想象,这是法定年度例会。

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标志是各地复学,国家未来孩子的聚集安全可保障;恢复正常政治秩序的标志是全国“两会”,中国精英的聚集安全可保障。假如有代表、委员因参加全国两会确诊或无症状感染,人大至少一个代表团、政协至少一个界别将集中隔离,信用、信心成本极高。决定召开全国“两会”,本身就是向外界传递信心,有把握控制和承担风险。

截至4月27日24时,北京市已连续12天实现境外输入和本土确诊病例0增长,如果持续28天0增长,再召开当然更放心。但防疫风险不可能降到0,难免有零星的本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也不能确保北京没有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拐点、终点至今未知,全国两会不能长期拖延,只要风险很低且可控,就不必保守犹豫。

二、尽早确立GDP合理增长区间。既可减少地方党委政府尤其贫困县为保乌纱帽、包装政绩而大面积造假,又可减少央行过度印钞导致通胀、财政部过度提高地方债务,避免实际执行“超强货币政策+超强财政政策”,开闸大水漫灌,将过多后患转移给后代解决。

您已阅读20%(1019字),剩余80%(40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