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

从口罩看疫后全球化和供应链的调整

董洁林:过去几十年的世界繁荣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很多种力量都可能导致全球化大厦倒塌,包括看不见的病毒。

【编者按】科技学者、《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一书作者董洁林自3月开始,与同仁一道花费大量精力,向美国与欧洲捐赠和运送口罩。她对中国制造的医疗物资在海外遭遇波折有许多亲身体验,对大疫将如何改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以及口罩折射出的百年来技术的变与不变,都有诸多思考。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实录:

FT中文网:听说你最近一直忙于在为美国疫情严重地区捐赠口罩,能否简单描述你们围绕口罩所做的志愿工作?

董洁林:2020年1月下旬,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爆发,全球各地的医疗资源纷纷汇聚到中国,口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时,一些美国的朋友充满激情地筹资、扫货、然后发运口罩和其它医疗物资到武汉和中国其他地方,我也收到了美国朋友寄来的口罩。

3月份局势迅速反转,美国新冠爆发。我和一些当年由李政道先生组织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的朋友们,捐款在中国购买口罩,然后以“无国界物理学家”(Physicists Without Borders)的名义,赠送给美国及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我们一共购买捐赠了5万多个口罩,大部分是医用外科口罩,少量KN95,然后小包快递给美国疫情严重地区的医疗机构、学校、老人院、警察局、消防队等地方,也有少量寄往欧洲,共有60多个机构收到了我们的口罩。当然,对这场旷世疫情,这只是杯水车薪。

FT中文网:你们的志愿工作,主要出于什么动机?

董洁林:就我个人来说,首先,经历了这几个月的疫情,我自己积累了很多焦虑感和无力感,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是自我疗伤。另外,我感受过很多美国人民的善举,很乐意有机会尽点心意。还有,这场瘟疫让世界撕裂得非常厉害,我希望大瘟疫过后,不管哪国的人,如果能记住他人的丁点儿善意而不是恶意,也许世界会温暖一些。个人力量微薄,拉不住逆向而行的火车,但仍然可以从收到口罩的人们给我们的来信中,感受到人心的感动和美好。“甩口罩”肯定比“甩锅”好。

FT中文网:最近几周,来自中国的部分口罩和医疗物资因为质量问题遭到一些国家的拒绝。基于你们的采购过程,你认为这些物资从资质上看,究竟有什么问题?

您已阅读20%(869字),剩余80%(33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