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

信仰破灭之痛:对近期国企美元债违约的思考

温凡:投资者应重新思考境外债券市场国企与民企的风险区别。对于企业还款能力与兑付意愿的分析,经营情况及现金流的把控,才是信用投资最重要因素。

随着新冠疫情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重新燃起了对于信贷边际放松的期望,但对于部分陷入困境的境外美元债发行人来说,这却成了到不了的明天。

2月18日,青海省国资委控股的青海省投资集团宣布54%的债券持有人选择接受债券收购要约,也就是意味着持有人将面对本金最高损失达63%。但比起遥遥无期的重整过程和高度不确定的清盘比例,笔者与这54%的投资者看法相似,即现在提前获得一笔现金与等待重整相比属于较优方案。

无独有偶,两天之后的2月19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北大方正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所有存续境内及境外债券均直接宣告违约,与经营性债权及银行贷款等金融性债权一起进入破产重整债权池,等候破产管理人发落。北大方正集团作为北大资产管理公司控股70%,教育部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明星校企,一直在香港资本市场享有“央企”的认可度与发债成本。然而一着不慎,昔日明星,今日破产重整座上宾。

以上两例再加上去年12月完成折价债券要约收购的天津国企天津物产,一时间境外美元债市场似乎风声鹤唳,稍有风吹草动即可迎来恐慌性抛售。然而就在不久之前,投资者仍然相信,处于困境国企会为了所谓的“国际观瞻”,有较强的意愿砸锅卖铁兑付境外美元债。2017年开始的一系列案例也加强了投资者的这种期望。但最近,我们却正在目睹这一内外有别的信仰正在逐渐破灭。

抛开上个世纪轰动亚洲市场的广国投事件不谈,进入21世纪,第一此考验境外国企信仰的案例是:天津国企渤海钢铁。2017年渤海钢铁经营不善,境内屡屡陷入兑付危机。但在内外交困,境内实质违约的情况下,公司仍然在当年的10月兑付了15亿人民币的点心债,打响了境外债务刚兑第一枪。

您已阅读24%(688字),剩余76%(21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