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

疫情之后: 从“国进民退”到“竞争中性”?

刘裘蒂:防控新冠病毒势必在近期加大中国政府的角色,但长期而言,政府应让民企在竞争中性环境下推进社会进程。

随着令人揪心的武汉疫情和各地复工情况,去年霸屏的中美贸易冲突,感觉恍如隔世,虽然一个月前中美才签了第一阶段贸易协定。

疫情爆发的时间节点在春节前后,对于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已经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政府势必在推动经济复苏上不遗余力,加大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房租减免和种种补贴,加上金融政策,来扶持及刺激商业活动。但这也是政府实现支持民营企业承诺的关键时刻。

中美贸易战的主轴,从所谓“结构”上的问题来看,其实是美国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是美国官方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之争,说到底,就是政府在整体经济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从现实里来看,就是国有经济与民有经济之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基于对于国有经济和企业的改革。如果国有企业这么牛,那干嘛还改革?

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专家罗迪(Nicholas Lardy)在2019年出版了《国家反击:中国经济改革的终结?》。去年12月5日,罗迪在纽约华美协进社的一个讲座里表示,国有企业正在向下拖累中国的成长,对GDP增长每年带来两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关于年底前国内经济学家的“保6”之争,在罗迪看来,如果没有这个“国进民退”的逆风,未来十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其实超过8%。

前美国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在2014年就已表示:“中国的增长率早就应该修正了,使其人均增长率符合全球历史中值水平的2%。”美国福德汉姆大学法学院教授明克胜在2018年断言:“长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投资已经被完全挖掘了,我们应该期望增长率永久性的降低。”

但罗迪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推进民企的角色,强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使中国经济释放超过当下的能量。

中国国务院在去年12月22日发布《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是否会逆转近年“国进民退”的趋势?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从政策的角度而言,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来推行的国家产业政策扩大国有企业的作用。向国有企业提供的银行贷款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私人公司已经被挤出。

罗迪认为市场经济崛起的特征应该包括:价格改革,确定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大量信贷流向私营企业,私人公司投资份额上升,国有企业在工业和出口中被取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中国的制造业经济几乎百分之百是由国有企业所操控,到了今天,国有企业在生产中的比例降到了20%-25%左右,其余是民营企业与外国企业。

您已阅读22%(1095字),剩余78%(38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