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

为什么我们还是买不到口罩?

聂日明、李辉文、奚锡灿:压制价格本质上也是斩断信息流通渠道,价格压死,供给不上来,必然有价无市。宣布疫情至今已有半月,市面上依然一罩难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发酵,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出现了紧缺。湖北等地的医院多次就医用口罩等向社会求助,居民零售端则一罩难求。一些大城市零售药店已经不能自主供应口罩,居民获取口罩只能通过居委预约登记,一个家庭一周只能分到5个左右。考虑到很多地区强制要求公众场所佩戴口罩,而多数地区将在2月10日全面复工,口罩供应将直接制约复工的正常进行。

当前,是不是应该允许口罩涨价、是不是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口罩的生产和分配, 在学术界、媒体乃至民众之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但在现实中,行政力量已经深度介入口罩的生产和分配:在生产端,做好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设备、原辅料、资金等各方面保障工作,督促动员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在分配端,对重点医疗物资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尽管如此,口罩的紧缺状况似乎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有二:一方面,口罩生产看似简单,但也有不短的供应链,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投入的增加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恐怕是激励和协调机制出了问题。后者即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买不到口罩对应两个问题:一是供给不足时,如何分配;二是如何增加供给。在市场机制里,这两个问题很容易协调,价格反映物资的稀缺程度。在需求端,价高者得,让更有需要的人获得;在生产端,价格影响利润,以此指挥生产。生产企业受价格——利润机制指引,价格高,扩产的激励自然很强。换言之,一个价格变量同时理顺两个问题。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价格机制协调的分配和生产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协调生产和分配,看起来理所当然,让人觉得并没有多高明;但当价格机制缺席,其他机制主导时,问题就出来了。

行政命令能解决口罩分配问题吗?

传染病有负外部性,患者如果不戴口罩,唾沫飞溅,容易将病毒传递给其它人。对特定人群的口罩使用进行补贴,能有效减少传染病的负外部性,提高社会福利。这些人包括患者、有染病可能的人、人口密集区域活动的人,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邻里街坊、疫区居民等。可能会有人会假称疑似人群领取口罩,但为了弥补传染病的负外部性,这些效率损失是值得的。

您已阅读23%(865字),剩余77%(29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