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专访李东生:一位“中国制造”老兵的坚守与转型

王苏娅:今年是李东生加入TCL的第39个年头。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数次提到了要坚持、坚守。

第二场冬雪后的北京,尽管气温略有回升,但是仍然十分寒冷,这似乎是今年面板产业的一个缩影,虽然年初有“柔性屏”等概念热炒,由于产能过剩和需求下滑,液晶显示屏仍然是一路走低。

“制造业是很艰难的,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我们也才刚刚开始,对于这条路,我们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们还是要坚韧的走下去。” 坐在我面前的已经年过六旬的李东生,声音不大,有着广东人独有的缓慢语速。

2020年是李东生加入TCL的第39个年头,在这39年中这位著名的企业家见证了中国彩电行业从一穷二白到出货量占有全球的70%以上,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彩电行业近年来的惨烈竞争也让李东生转型的决心愈加坚定。1月13日,TCL集团(000100.SZ)发布公告,拟将名称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TCL科技”,仅仅两个字的变化,却蕴含着李东生第二次启航的雄心。

实际上,TCL的转型早已经开始。由于显示屏在电视的成本结构中占到了80%,作为国内最大的电视制造商, TCL从2009年与深圳市政府独立组建8.5代线,上马华星光电(TCL华星)到今天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厂商之一,只用了短短十年。2018年TCL集团发布公告,宣布进行资产重组,剥离消费电子业务,聚焦显示面板业务。从历年的财务收入构成结构上来看,这一资产剥离,将会让TCL减少近一半收入,但是盈利水平将有所提升。

“以前是电视赚钱,显示屏不赚钱;显示屏赚钱,电视不赚钱。主业不够集中,自然影响估值,”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笔者,“转型以后,主业更为集中,但是受到行业周期影响波动率也会更大。”

对李东生来说,这一转型更是一个作为从业40年的中国老制造人对自己,对行业,对股东的一个承诺。“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我们一定要让投资者看到我们这个项目未来是有价值的,一定可以给股东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兼顾长远,但是由于产业的特点,短期的资产回报率肯定比不上那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

提高效率,扩张的基础

今天的液晶屏电视只要一千多块钱,而十年前的价格却在五六千元,显示屏价格的暴跌固然有技术升级的元素,也与国内厂商通过扩张产能,提升工艺打破国际垄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曾在《光变》中形容中国的液晶显示屏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行业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涅槃”。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纷纷冒着风险,重金建设高世代显示生产线,扩张产能,不仅大规模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也为国内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关于政府主导而造成产能过剩,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上游仍然受制于人等各种观点也让业界对于这个液晶显示产业充满了怀疑。

您已阅读24%(1144字),剩余76%(363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