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急救

公众急救领域的资本困局

邱慈观、张旭华:企业与投资人都能看到公众急救领域的潜力,但却困难重重。有人会问:公众急救的事情难道不能交给政府或慈善公益机构吗?

2019年11月27日,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奔跑中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果,遗憾离世,其死因为心脏骤停。同年3月份,在北京东单体育馆的篮球场上,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心脏骤停倒地。所幸在隔壁场地,来自协和医院的医生正在打羽毛球。六名医生当即赶到现场,对男子进行胸外按压、AED体外除颤。随后男子被送往同仁医院接受后续救治,与死神擦肩而过。

同样是心脏骤停,一人憾然离世,一人成功存活。除了医生的及时出手外,这也离不开东单体育馆配备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够在瞬间以电击形式刺激心脏,恢复其正常跳动状态。针对心脏骤停,急救中存在“黄金四分钟”,超过四分钟,大脑将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同时,单纯心肺复苏,存活的成功率只有10%,假如有AED早期参与,成功率将达到74%。可见,AED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

此次东单体育馆的AED提供方,是一家注册在上海的公司,叫做合恩医疗。合恩医疗在2015年,就进入了公众急救领域。对于合恩医疗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市场。

市场潜力有多大?

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个指标,即“每十万人AED拥有量”。日本为500多台,新加坡与美国各为300多台。中国尚未有官方统计数据,但我们以上海为例,AED投放量不足2000台,而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计算下来,每十万人AED拥有量不足10台。这仅仅是日本的1/50。以上只是AED的投放数量上的差异,我们还要考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公众急救体系和人员的搭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问题。可以说,国内该领域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您已阅读21%(659字),剩余79%(24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