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马克思与英国人的平等生活

何越:工党促成英国从贵族社会向人民社会转型的历史事实让我感怀。多年来我对马克思的厌烦竟然在英国被工党拯救了。

我曾对马克思主义厌烦至极。每次去伦敦,我从未有拜谒马克思墓地的想法。近日我的中国朋友问:为何工党的科尔宾大选前会推出将电信、铁路、邮政等公共设施国有化的政策?这不是历史倒退吗?

然而,查阅英国国有化历史不单令我转变了对国有化的看法,对马克思的观点亦然。因为我发现自己享受到的社会公平与平等,源自于1945年工党艾德礼政府革命性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而工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不无关系。

国有化并非英国的天敌,它曾是解救英国的良方;而马克思主义并非(昔日)共产主义国家的专用理论和代名词,它亦是英国工党形成的思想源泉之一。

第一,国有化政策在1945年广受欢迎

在1945年以前,赚钱盈利一直被认为是全英国最正当的事业,是资本主义初期文明社会的基础。对于当时丑陋的社会现象,如工人阶级的困苦生活,工厂主的残酷,贫富的高度悬殊,狄更斯小说中有大量描写与揭露;在政治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批判家之一。

英国从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转道走上公平公正的福利国家之路,二战功不可没。

二战中,劳动力突然成为全国最重要甚至不足的资源,失业率为零,英国处于全民总动员状态。为调动人民参战和保障战争后备资源的积极性,政府与工人阶级逐渐达成不成文约定:战争结束后,国家将为付出巨大牺牲保家卫国的广大人民提供福利社会保障。此理念与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资本主义背道而驰,意味着工厂主要付更高的薪酬给工人,要缴纳高税,由国家统一安排福利分配。在二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产阶级绝不会为福利社会做贡献,私营企业将是福利社会的唯一财政来源。可1945年的大选结果彻底证明此认识已经过时。工党压倒性战胜了战时英雄丘吉尔,艾德礼入主唐宁街。他曾被丘吉尔讽刺为“披着羊皮的羊”,可历史证明所有人都小看了艾德礼,正是他的工党政府,天翻地覆地改变了昔日以“最讲阶级的国家”闻名天下的英国。此后70余年,英国一直走在去阶级化以及去仪式化的大道上,再未回头。

您已阅读31%(808字),剩余69%(179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