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吴子:美国难以改变中国模式

刘裘蒂:前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吴子(Peter Walker)最近在纽约发布新书,主要目的是扭转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

前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吴子(Peter Walker)最近在纽约发布了新书《强大、不同、平等:克服中美之间的误解和分歧》,表达他数十年来对中国的热爱,和通过80多次访华得来的经历,主要目的是扭转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

这本书的一开始便叙述吴子最早到中国“取经”,是因为道家思想的吸引,因此他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吴子”。像他这类的“熊猫派”或“中国通”洋人其实不少,但像他一样如此直言拥护“中国模式”的人现在很少了。

在最近一场美国华美协进社的座谈中,吴子开宗明义地说:中国永远会无限维持一党制政府。这句话可以说是他这本书的主旨,意味着:西方社会想改变中国?想都别想!也就是说,基于历史和文化而形成的治理模式和心态不会改变。

吴子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信任源自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府的持续误解。他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说明中美体制不同的渊源,希望能使彼此更加体谅和接受。过去虽然有不少美国人写的中国社会指南,但这本新书应该会成为未来探索中美关系的入门书。

以前关于中国的“101”基础书中,很少对中美间的思维差异直接做一对一的比较。说老实话,我以前对于这类大刀阔斧的差别性比较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这种操演可能在某种层次上更固化彼此的认知,形成所谓“文化本质论”,为“中国例外论”和“美国例外论”佐证。

但吴子的论述,显示他做了不少功课,势必为中国议题增添一个新的注脚。特别是最近关于中国的英文“类型书”很多,但很多都是基于负面认知加以渲染,如比尔•葛兹的畅销书《骗天:中国共产党对全球霸权的追求》等书,重述了中国威胁论的老调。

吴子的书无疑是逆流而行,虽然也触及一些美国社会或商界对中国模式的质疑,但他的基本立场是维护中国模式,为中国模式辩解。在目前美国怀疑中国的语境下,这本书能否受到美国学者和读者的青睐,尚有待观察。

“美国模式”VS“中国模式”

在吴子看来,“美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个人主义;二元论的意识形态(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国内政府角色的极小化;选举式民主,围绕着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和开放市场的经济模式;维护人权的绝对价值观;在全球扮演的扩散民主与人权的积极角色。

而“中国模式”的基础特征是:目前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央政府以共识的建立和有效率的决策方式,定义为政府呼应民众需要的民主式选贤与能;除了在很基层的地方,并不采用普选;重视集体意识,即家庭和社会的幸福超越于个人意志;对于人权的态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高度的实用主义,而不是意识形态;着重在结果,而不是是与非的对立;对于全球治理的愿景逐渐增加,但基于经济的自我利益和主权的完整,而不是在政治上扩散中国模式。

吴子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批评过于苛刻。说到“一带一路”,他认为其实是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一种经济手段,跟政治意图完全无关。虽然中国开始时没有做足够的金融尽职调查,因而对东道国的财务状况掌握不足,而造成一些债务方面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想要输出它的政治模式。

您已阅读22%(1207字),剩余78%(439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