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如何面对历史——傅高义的思考

刘裘蒂:傅高义的新书《中国和日本:面对历史》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情结”唯有借着共同面对历史来纾解。

哈佛大学社会科学荣休教授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2011)在中国是畅销书, 他的《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1979)多年来一直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最近傅高义刚出版的《中国和日本:面对历史》是否会在中国和日本同时成为畅销书呢?

或是成为两国不同史观的争议点?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政治关系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但过去100多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很紧张,对于彼此互动的历史也有视角上的差距。在傅高义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情结”唯有借着共同“面对历史”来纾解。

89高龄的傅高义是少数同时对中国和日本社会研究有成的学者,鉴于他对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所积累的知识,他的长期观察很受瞩目。他认为中日交流史可以用“优势的消长”来断代,这三个时期不但代表了中日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也凸显了知识学习潮流的走向。

1894年前中国居上,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制度和文化。

甲午战争后到2014年间日本居上风,中国通过日本而学习西方的理念和技术。

2014年中日就改善两国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中日关系逐渐回温。

中日之间学习流向的转变

公元 600年隋文帝时期,日本还没有大型的行政架构,因此推古天皇派人到当时有100万人口的中国都城长安学习,逐步在日本成立了正式的行政体系架构。京都的街市规划来自长安,所有日本的政治架构都来自中国,两国的历史渊源形成文化的共鸣。

直到甲午战争之前,大部分时间里两国都保持着深厚的文化联系,但中国以深厚的文明和资源占了上风。19世纪日本的现代化成功和1895年中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这一局面,使日本处于主导地位。

600-838年从中国学到的东西,为日本文明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而1895年后中国从日本学到的东西导致了中国的转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838年到1862年的千年中,这两个国家都没有从对方那里学到根本改变自己的东西。

这个期间以贸易为联系的千年中日关系,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838年至1403年没有朝贡关系;1403年至1547年,中国和日本建立朝贡关系;1547年至1862年,双方没有官方联系。

到了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迅速工业化,并采纳了西方的思想和生产方法。之后日益军事化和有专制野心的日本,首先分别在1895年和1905年殖民台湾和朝鲜。

1895年日本基于对满洲的地理形势的了解而发动战争。1895年战败后的20年间,中国末代皇帝退位, 国家分裂成军阀统治的领地。

日本1931年在满洲建立了一个附庸国,最后在1937年入侵并占领了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接下来的八年战争使中国约300万士兵和1800万平民丧生,约1亿人流离失所。

您已阅读20%(1073字),剩余80%(424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