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下如何推动东南亚电网互联互通?

李毅、梁海明: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电网互联互通,中国可掌控电力结算权和打造“电力人民币元”,实现政治和经济双丰收。

随“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电力需求在2014年至2025年期间将翻一番,期间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用于电力投资,以满足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需求。但是,受限于资金短缺和开发水平落后等因素,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文莱外,人均装机、人均用电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年人均用电量基本都在 2000千瓦时/人以下。由于不少东南亚国家并无法确保电力供应稳定,令外国投资者对东南亚国家的电力短缺风险甚为担忧,投资的减少严重影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表现。

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外国电力企业,看准东南亚国家电力投资机遇,及为解决东南亚国家的电力短缺问题,前往建设发电厂,但我们调研发现,在东南亚建电厂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是汇率风险。不少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非常大,例如缅甸,过去3年其货币一度贬值高达60%。由于机电工程和成套设备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回收周期长,一个发电项目一般要3至5年时间才能实现资金回笼,如果遭遇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不少东南亚国家在签订具体条款时,又往往倾向让外国投资者承担汇率损失的风险,令投资者的资金回笼乃至获得回报的时间大幅延迟。在这种情况下,已让不少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其二是地质勘探风险。东南亚地貌较为复杂,不少外国电力企业在投资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水电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状况不熟悉,导致开工建设之后,才发现仅解决地基问题就已远超工程预算,更别谈要完成整个工程项目了。

其三是劳动力准入风险。环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国家的劳工组织已更加注意保护就业岗位,由于大型的水电建设和电网建设工程,在用工高峰期往往需要两至三千名员工,这些员工尤其是技术型员工很大一部分在本地招聘不到,但东南亚不少国家不仅只愿意为这些员工提供商务签证,还在劳动力准入方面进行限制。我们调研发现,例如在马来西亚,就规定聘请一名外籍员工,至少需要聘请2名当地员工。而且,部分东南亚国家政府为了调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这种比例经常有所改变,这就为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和施工带来不少障碍。

您已阅读25%(869字),剩余75%(26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