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预防青少年自杀,要先解决两个问题

徐海娜: 我想谈两方面感受,一个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另一个关于如何有效与青少年沟通。父母子女一场是相扶相携,不要“相爱相杀”。

最近在网上流传一个17岁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自杀的视频,仅从视频内容看,似乎是母亲停车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不幸。很多网络媒体纷纷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但是好的评论起码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并非当事人,也无从知晓更多事实,更不想妄加揣测。但悲痛之余,如何尽量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是家长、孩子,以及社会每个成员最应反思之处。我仅想就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谈两个方面的感受:一个是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有效地与青少年沟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最急迫需要了解和做出改变的地方。只有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是“独特的”,是“宝贵的”,是“生而有意义”的,才不会在少年的时候郁郁寡欢,在成年的时候焦虑不已,在老年的时候自怨自艾。

人,生而有意义

人要寻死,不要再活,通常是因为活着不再有意义。这个“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假如一个人脱离了所有社会关系,脱离了所有的人生作为,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我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想明白;直到我做了母亲,才更加清晰明确 ——“人,生而有意义”。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我在微信自媒体写过一篇文章叫《人,生而有意义——清明节,我们来谈谈“生命教育”》,其中写到,正如孩子幼年读到的那些童书中所写,“You are unique”,每个人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在那篇文章中我写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意义的,轻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吧?”那么,现在,我想加上一句“如果每位父母,每位老师,每位教育从业者,都能认识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孩子轻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吧?”

我曾亲耳听过一个男孩子教育妹妹:“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一个没用的人”。这句话内在的逻辑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有价值,才有活着的意义。怎样才算“有用”呢?则都是别人来定义的,都是被外物来定义的。小时候被各种成绩定义,长大被工作、收入、婚姻、房子和车来定义。

还有一次,我回到故乡,去探望一位老奶奶。她是我一个童年玩伴的祖母,当时,她拉着我的手说:“我怎么还不死呢?活着没有什么用了,被人讨厌了!”按照“有用”才配“活着”的逻辑,她可能到死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很多人老了,都有同样的忧虑,不再有用,被子女嫌弃了怎么办,所以不如大力宣传“孝道”吧!可是早已被人类文明埋葬的“二十四孝”,绝不是现代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他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意义何在?人为什么要活着?

您已阅读23%(1036字),剩余77%(34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