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势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中、美、欧展开三边政经大博弈

曹辛:过去一周世界舆论的焦点有二:中欧峰会和中欧联合声明,以及随后的中欧关系;中美经贸协议谈判及其影响。

本栏目由FT中文网与“经纬远见”公众号、中华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世界政经舞台在“突破”、“进展”的乐观舆论氛围下暗流涌动的一周。从世界舆论的焦点看,主要表现在两块:中欧峰会和中欧联合声明,以及随后的中欧关系;中美经贸协议谈判以及对双边关系、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影响。此外,还有朝鲜的走向。

中欧关系:“中国处于强势地位”?

关于上周中欧经贸峰会,世界主流舆论给予了集中的报道,这些报道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当前中欧关系中是不是“中国处于强势地位”?未来中欧关系是情感深厚、利益攸关的好夫妻,还是临时凑合、争吵不休的搭伙者?

因为3月欧盟刚刚出台了一个对华“10条意见”的文件,将中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因此峰会前世界舆论的焦点几乎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中欧能否达成联合声明?而多数声音是不看好的。但特朗普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开表示要对欧盟产品加征110亿欧元的关税,原因是欧盟对空客给予了“补贴”。于是结果就是: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中欧联合声明“在最后一刻”达成了。中欧领导人同时称这份联合声明是“突破”,全部的中国媒体和部分国外媒体也这样报道,但是热度有明显差异。其中,与中国关系良好的俄罗斯的媒体有一篇报道具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

4月12号,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发表的一篇采访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又译名弗兰克•西仁)的报道,具有相当的参考性。

这位德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对形势的看法是:中欧在布鲁塞尔的峰会上没有达成“突破性的协议”。

这位中国问题专家说:“明显,中国人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许多欧盟成员国和东欧国家加入了中国‘一带一路’投资倡议。就在两周前, 意大利也部分加入了‘一带一路’,而意大利是一个发达国家,是‘七国集团’之一,同时也是欧洲的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当然,对欧盟来说,这是一个严厉的打击。因此谈判进行得非常缓慢。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先生最后所说的‘突破’为大家注入了希望,但与欧中联合声明的现实有很少共同性。”

这位专家接着提出了一个对中欧关系未来值得深思的问题:“北京应该考虑的是,从长期来看削弱欧洲是否有意义,或者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欧洲,以便在需要在某些议题上说服美国人时,大家能够在某些问题上共同出力。”

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地问道:中欧峰会后中国领导人“在‘16+1’规格下前往会晤东欧国家。这两件事的相互关系如何?”

弗兰克•泽林的回答是:“如果各个欧盟成员国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满足本国的国家利益,而他们与布鲁塞尔的共同利益却因此退避到局外的话,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分裂。可能‘分裂’是一个过于严厉的术语,但这最终将导致布鲁塞尔更难达成统一立场。”

您已阅读21%(1160字),剩余79%(44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