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全球访谈之韩国站——李熙玉

薛力: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表示,中国采取更开放的姿态去处理国际经济秩序,这是很好的信号。

本文为作者“一带一路”五年评估全球访谈之十

访谈对象: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

访谈时间:2019年2月19日

访谈地点:成均中国研究所

中方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翻译与录音稿整理:于婉莹,成均中国研究所责任研究员

录音稿校对:薛力研究员

本稿件经李熙玉教授审定

(1)在您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是什么?

从韩国的观点来看,习近平政府正在探索新的对外政策。过去的国际关系,主要是顺应和适应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但进入习近平时期开始展现出探索中国式全球化、中国型国际关系的趋势。另外,中国认识到应该扩大中国经济的范围和外延,那么周边就是中国要确保的桥头堡。可以将“一带一路”视为在长期探索这种中国式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中,不去追求霸权、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目标的“长期计划”。也可以视为为实现中国式全球化的长期国家战略。

(2)您认为“一带一路”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

优点是中国采取了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处理国际经济秩序,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从韩国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过去中国的经济具有相对比较封闭、民族主义、一国社会主义色彩,但“一带一路”更倾向多边、开放、互惠,这是一种政策方向的转变,这是一个优点。“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周边地区,周边地区大部分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比较落后,中国在不强迫他们以中国模式去发展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红利或好处,这也是一个优点。

不足之处是“一带一路”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国际话语,而停止在一个中国话语的维度。由于这一话语的内容不是很精致,所以传播起来较难,也就是说会产生一种如果周边国家接受了这样一个用语,就等于接受了中国的秩序这样一种误会。因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记忆较多,还有一些没有根据的中国威胁论流传甚广,形成了一些不利的话语结构。这就需要一些有魅力的领航项目,因为现在的蓝图过于弘大,而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没能让人产生真实感。这些负面的记忆包括一些“天下体系”、“朝贡秩序”等等。虽然都不是实际具有实体的体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给周边国家留下了“主从关系”等等较为负面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有把“一带一路”理解为主从关系的倾向。反倒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从近期来看对日本的殖民地、参与韩国战争的批判性舆论来看,其实对日本的负面舆论更多一点,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现状都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另外,中国提出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并没有扎根于韩国社会。

您已阅读21%(1042字),剩余79%(39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