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风起青萍之末:从李宇春、杨超越到空难女孩

刘远举:如果人们认为贫富鸿沟不能靠努力跨越,那么,超越阶层的同情就会变少,因阶层而产生的愤怒就会更大。

埃塞俄比亚空难无人生还,这其中包括8名中国乘客,在中国舆论场引起一片哀悼之声。

然而事情往往会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本来是一场单纯的技术性事故,随即演变为不同的社会舆论事件。

空难中罹难的一个浙江女大学生的朋友,在网上曝出正规媒体要求采访的私信,将之称为媒体“吃人血馒头”。

所谓照顾受害者家属的感受,避免舆论伤害、保护隐私,看似新闻伦理,但却似是而非。

首先,对遇难者的报道,只是一般生活,并非隐私范围,这是新闻报道的常态。此次空难之后,国外媒体上也有很多对家属、朋友的采访,对遇难者身份的报道。

其次,对遇难者更加具体的报道,更容易引发同情、关怀、追责,反思,也给受害者或家属带来更多的保护、更大的谈判能力。相反,当具体的、鲜活的人被抽象化、变为冷冰冰的数字之后,家属与公众就更容易“情绪稳定”。所以中国的现实往往是受害者家属求关注以争公正而不得。

与其说“反感吃人血馒头”,是在保护隐私、呼吁新闻伦理,不如说是在舆论抑制的大背景之下,大众条件反射式的、同时也是广泛的、对媒体的敌视。

正规的媒体并无恶意,但社会中却有。

在遇难女生微博被曝光后,很多人在下面留言,污言秽语,不堪入目。这些留言非但没有丝毫怜悯,反倒散发出仇富的味道。

有人发微博评论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去一位遇难女学生微博后面恶语相向?大家去她的微博看看自然有了答案。当我看你住着几千块一晚的酒店、每天锦衣玉食、看个长颈鹿要去,而且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亚的时候,虽然我不会幸灾乐祸,但也绝对同情不起来。”

您已阅读23%(633字),剩余77%(21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