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为什么人们热爱张小龙?

周掌柜:腾讯已从成功的中年人进入到对“老龄化“的恐惧中,微信虽然仍如孩子般的让人喜爱,但用户已失去当初对其颠覆式创新的怦然心动。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当张小龙用这句话结束微信公开课演讲的时候,很多人意犹未尽。

不可否认,微信已经成为腾讯和用户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张小龙更像一位“技术之神”守护着10亿人每天都会打开的微信,守护着腾讯的未来。但另一侧面,除了每年的公开课分享,用户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感知到他,也没有人讨论他。他说的语言不如李彦宏有未来,不如马云有格局,也不同于马化腾更关注大变革,他不是超级大佬,但没有人会忽略中国互联网这位独特的存在,甚至拥有更多的期待。他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布道者和演讲者,但他的演讲让人充满温暖,多少打消了很多人对腾讯“老龄化“的惯性忧虑。

张小龙2018年的演讲时常断断续续,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停下来思考,还有时候一个头绪扎进去出不来。2019年不太一样,看得出是经过系统的梳理,对微信的即时通讯、小游戏、小程序、订阅号等都有系统的思考和阐述,近4万字的内容传播到朋友圈的时候,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认真看完,但从质朴的语言里都能感受到善良和诚意,而这,或许和张小龙心中对腾讯战略挑战的思考有关。不可否认,腾讯已经从成功的中年人进入对“老龄化“的恐惧之中,微信虽然仍如孩子般的让人喜爱,但用户已经失去了当初对其颠覆式创新的怦然心动。

如果一定要概括张小龙这次演讲如此清新简洁的系统性表达,背后也可以抽象出三个线索,第一个关于“本质“,他几乎对每一个桥段的叙述都从初心到溯源进而强化了对本质的认知,比如,他说:“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第二个关于是“常识”,他不断强调和用户互动过程中受到的启发,以及自己和微信团队抵抗住了KPI、情绪、眼前潮流的诱惑如何尊重常识,比如,他说:”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这背后是对广泛用户需求的常识性理解;第三个关于“大逻辑”,演讲中对大逻辑的阐述非常多,其中最大的逻辑我们姑且概括为”朋友哲学“,他说:“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可见,张小龙用“交朋友“的大逻辑理解对于微信细节功能的每一个决策。以上的这个提炼,其实从张小龙的世界观中一定是违背了他娓娓道来的初衷,但从我们战略顾问分析的角度,也许有助于形成可以借鉴传承的朴素方法。但,张小龙反对的其实都是腾讯的组织现在广泛存在的。

当然,本文最大的一个初衷,或者说“原动力”是——理解张小龙的世界。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品读张小龙和微信,还有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视角:其一是对腾讯这家中国领先的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智能时代的理解,张小龙谈AI并不多,却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微信进化的AI思维;其二是对腾讯这家公司最近半年股价跌宕起伏的股价表现看,微信所代表的腾讯未来,更加值得关注。最新数字显示: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确实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从这个角度上看,未来最有可能在互联网领域抵抗头条系进攻的不太可能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新产品或另一个张小龙,最大概率是微信的重生。“神化“张小龙有点接近吹捧,可他依然需要具备一种神性的思考,才能引领微信的未来,引领用户的预期,才有机会让腾讯真正无缝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技术之神”的回归也是用户对腾讯最大的期待。

在以上粗线条的勾勒下,周掌柜战略咨询的多位合伙人,通过对最近几年张小龙微信公开课的演讲分析(尤其这次),结合我们近两年对腾讯员工的深入访谈,努力感知他质朴、纯粹和清澈的语言,力求给大家呈现张小龙更系统的 “微信哲学“以及对腾讯未来的思考和展望。客观讲,纵使他的”神性“思维涉及吹捧,但微信背后的腾讯确实需要重回神圣之地,需要类似张小龙和更多张小龙去点亮未来。

您已阅读21%(1576字),剩余79%(58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