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中美贸易战火下的美国”系列之十】
随着美中贸易战的发酵,对中国企业和个体接近于放大镜下的公众审查,以及美国官员一再警告中国对某些行业的投资构成国家安全威胁,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商业活动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使得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未来轨迹呈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将何去何从?最近有一本书《资本主义间的冲突?中国企业在美国》,作者罗格斯大学法学教授李继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对美国税收、反歧视劳动法以及美国对外国投资审核机制的适应情况。他的出发点是探讨中国公司在面对成熟市场经济的法律和监管复杂性时面临陡峭的学习曲线,以及如何适应美国法律和监管环境。为了了解中美贸易战对于中国企业在美国业务和意向的影响,我邀请李继做了一次访谈。
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早期由国企主导,但是近年来民企脚步加快。2015年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有84%来自民企,在五年间增长了65%。大多数的中国公司选择在美国通过并购的方式投资,李继认为这是因为两国系统之间庞大的差异,购买已经有规模成效的企业能够使中国企业快速地打入美国市场。
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美国并购及投资的活跃,也催生了广泛的辩论:有些人认为中国的投资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廉价的资金与研发项目,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倾向于融入发达国家的经营环境,因此它们不会对当地的商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地,也有人把中国投资看成是对西方市场的严重威胁,认为从中国来的企业通常靠着政府的资助与政治关系在中国市场取得龙头地位,而它们背后的国家资本会威胁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基础。更具体的争议涉及到中国企业的管理与合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成长环境有两个代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弱势司法,配上强势政府。当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的时候,不免会引起一个重要的质疑:它们对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有何影响?是否会把它们在管理和合规方面的问题输出到美国?
李继在书中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适应美国法律环境,主要以三方面来切入:需要、意愿和能力。除了第三方的数据,李继在2014、2015、及2016年与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USA)合作,对其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得到101、122 与141家企业的反馈。这些原始数据首度系统性地呈现了中国企业对于美国监管环境的适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