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

陈志武:年轻人“借贷消费”背后的金融逻辑

金融和市场经济是个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必经之路,引导年轻人正确消费、适度使用金融产品,不仅推动了个人价值增长,还促进了社会繁荣和国家经济增长。

“这届中国年轻人真敢消费,尤其敢借贷消费”,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们步入职场,年轻人们习惯采用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生活方式。2018年1月清华大学发布《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29岁以下年轻人成为中国消费信贷主体,其中绝大部分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11月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当天全国网络零售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其中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年轻人超前消费、透支未来。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对此却又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借贷消费会毁了年轻人,“因为一个人借钱的数量没有超出一辈子的收入预期的话,并没有违反量入为出的传统美德”。

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陈志武从金融的逻辑重新梳理消费,他认为金融和市场经济是个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必经之路,正是有了金融市场的保障,年轻人才不会成为“养儿防老”的金融工具;而消费金融的发展则能帮助年轻人将个人资本与未来价值匹配起来。美国的经验证明,引导年轻人正确地消费、适度地使用金融产品,不仅推动了个人的价值增长,还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借钱消费”也是一种“量入为出”

在陈志武看来,金融的意义不仅是帮助华尔街的投资家赚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穷人和年轻人得到解放,获得更多的自由。他分享了两个故事来说明。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当中的“养儿防老”,这背后就蕴含着金融市场当中的“跨期投资”理念。生老病死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问题,过去没有金融市场、当然也没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和工具能够来做保障,那么古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多生孩子,把孩子作为跨期投资的工具。所以中国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就是用孝道来约束孩子,以确保自己对孩子的投资能够在年老的时候得到回报。

那么今天,估计没有父母会死守着“养儿防老”的理念强迫孩子留在自己身边,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金融市场,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购买保险产品、进行金融投资,来保证自己老年的生活质量。这样就让孩子们获得了自己,他们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不用为了父母牺牲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高利贷。大家听到“高利贷”这个词,肯定是非常负面的评论,但是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犯罪率更低,包括抢劫、偷窃,甚至是夫妻吵架等等都要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能够在人们遇到危机或困难的时候,提供金融产品和工具,帮助人们度过难关。虽然代价高,也就是利息高,但是可以帮你度过难关,不至于去违法,靠抢劫或者偷盗来换取救命的钱,这样当然就会降低犯罪率。

您已阅读22%(1109字),剩余78%(39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