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尚街

街拍鼻祖眼中的“时装攀高”

刘裘蒂:新出版的比尔•坎宁汉自传《时尚攀高》中,这位街拍鼻祖无情批判了社交场上靠华服攀高枝的投机分子。

《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有句名言:“我们所有人都为比尔穿着打扮。”这个比尔,就是在2016年仙逝的《纽约时报》当家时尚摄影师比尔•坎宁汉。

美国社交场的视觉历史

比尔•坎宁汉生前以《纽约时报》每周两个摄影专栏而闻名:《街头》记录了他在纽约街道上发现的时尚流行趋势;而《晚间》则是对慈善机构聚集上流社会的旋风式报道。两者之间有种美丽的矛盾:前者是平民化的素人写真,而后者是聚光灯下的名流身影。

最近一本叫做《时尚攀高》的新书在美国时尚界再度勾起了对于坎宁汉的回忆。这本坎宁汉的自传直到他身后才见天日。

在纽约,“攀登社会”和“攀登贵圈”是经常用来形容社交野心过于充沛的“攀高枝者”的贬义词,他们竭尽所能结交权贵以求在社会阶层中爬升到上层。坎宁汉以他的摄影,造就了纽约贵圈:美国名流星期天早上的例行公式便是翻查《风尚》版面,看看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身影是不是被比尔捕捉?经常在坎宁汉的专栏亮相,才算的上是有品位的名流。

自从他老人家仙逝之后,纽约的社交晚会少了一个真正的灵魂。

曾经,即使到了80岁高龄,坎宁汉干干瘦瘦的身影,也是纽约顶级社交圈的标志:一辆自行车、一件法国门房的制服蓝夹克、一两台相机垂挂颈脖。时尚界奉他为神祗:他的相机以精准敏感的天线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设计师、造型师、零售商和时尚编辑都虔诚地拜读他的专栏,从中获取灵感。

坎宁汉在《纽约时报》工作了近40年,留下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庞大档案,代表了纽约过去半个世纪时尚的视觉历史。他一生以拍摄意想不到的日常人、社交名流和时尚人士的照片为乐。他不喜欢人为了拍照摆姿势,或是穿借来的衣裳。

《时尚攀高》的问世

《时尚攀高》的问世有一个绝佳拍档:由马可•博策克编写和导演的73分钟纪录片《比尔•坎宁汉的时代》,刚在第56届纽约电影节举行首映式。这部精心编辑和快节奏的电影由莎拉•杰茜卡•帕克叙述旁白,比2010年的纪录片《比尔•坎宁汉的纽约》更加凸显坎宁汉的个性。

博策克的影片源于1994年他与坎宁汉进行的一次采访,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当年美国服装设计师公会(CFDA)时尚媒体奖的短片,坎宁汉领奖时提着他不离身的护身符自行车登上舞台,逗得现场观众大乐。

1994年博策克突然接到坎宁汉的电话说:“我讨厌打扰你,我得到这个愚蠢的CFDA奖,你介意过来为我拍一分钟的访谈视频吗?”结果在镜头前坎宁汉侃侃而谈4小时。

当坎宁汉去世的消息在Instagram上传开时,博策克走进他的地下室,找出20年来第一次回顾的旧影片。这部片子的主要风格便是坎宁汉面对镜头回溯个人经历的影像,结合大量坎宁汉的摄影档案图片,和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图像和视频剪辑,仿佛是《时尚攀高》的动态插图。

在片中,坎宁汉表示他的主要焦点和目标是寻求伟大的风格。他对名人或好莱坞不感兴趣,并且驳斥了许多明星的个人风格,包括伊丽莎白•泰勒、莱斯利•卡隆和琼•克劳福德,唯一的例外是格洛丽亚•斯旺森。他并不认为温莎公爵夫人有着非凡的个人风格,尽管他非常喜欢公爵迷人的个性。对于他来说,纽约名媛“天鹅女郎”贝比•佩利和杰奎琳•肯尼迪•欧纳西斯代表着高度的品味和伟大的风格,他们都是高档时装店尼农之家的忠诚顾客。

您已阅读22%(1306字),剩余78%(473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