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捅了马蜂窝,其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创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行为,不仅在中国招致轩然大波,更是遭到国内外科学共同体的一致反对。
对于多数没有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公众来说,他们虽然也许听过基因编辑这个名词,但对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不甚了了。他们在看到或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的直观反应很可能会是,既然科学家可以通过修改一个人的基因来预防某种疾病,那么,是不是也可制造出基因超人或者基因武器?后者经常是某类科幻小说和电影的主题。
大众的这个可能直观反应,包含着本文要谈的科技的伦理风险,科学的边界,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中国在这些方面的问题。
在贺建奎这个案例中,科学家和舆论一边倒地批判和声讨,指向的就是其用基因干预人类生理缺陷可能导致的伦理风险。能够运用该项技术的国家和科学家,正因怕触发这个风险,而不敢冒险去做这样的试验。
所谓科技的伦理风险,指的是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及其成果运用,带给人类道德、宗教、社会和生态的影响。科学研究本身,遵循的是价值中立原则,但科学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材料,科技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成果的具体运用,则渗透着观念、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科学上“能够的”并不是伦理上“应该的”。举一简单例子:尽管存在核辐射,将核能用于发电是允许的,但制造核武器用来杀人则是不允许的。
您已阅读22%(561字),剩余78%(19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