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观察

国进民退还是数据造假:工业利润之争

沈建光:如何理解工业企业数据背后的差异?如何透过数据背后的讯号洞察企业运行的真相,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引发广泛争议。1-8月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6.2%,显示企业利润情况尚处于不错的水平。然而,如果通过工业企业数据名义额计算得出的同比增速,却是截然相反。1-8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名义值为4.4万亿,比去年同期的4.9万亿的水平同比回落10%。这一正一反,相差高达26%的差距,给理解当前企业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了难度。

如何理解工业企业数据背后的差异?是数据质量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如何透过数据背后的讯号洞察企业运行的真相,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工业利润”数据异常是统计造假吗?

今年工业利润数据异常引发了市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质疑。实际上,从历史情况来看,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工业利润增速差距并不大,2013-2016年,统计局公布的利润增速与根据名义利润值计算得到的工业增速高度吻合,四年间差距最大的情况不足1%。而进入2017年下半年这一差距被明显放大,2018年两者背离程度不仅明显高于20%,且有逐步上升之势,差距之巨在8月为最甚。

对此,国家统计局曾回应,两组数据的差距主要是企业统计数量发生变化、加强统计执法、剔除重复计算和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所致。统计制度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而企业数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总是在变动中,有新建的、有注销的、有合并的,还有规模变大进入2000万元统计门槛的,也有规模变小退出2000万元门槛的。因此,工业统计的企业数量是在变动的。过去一年,由于多种原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是减少的。

对于这一回应,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徐高的观点颇具有典型性,他提出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量变化幅度在最近十多年中较小,仅减少1.8%,但两组利润增速差距却在今年异常明显,那么顺利成章的推测是退出统计的企业利润较高,以至于其退出会对整体样本造成巨大影响,但这又与常理不合,如果退出企业利润较好,本应该符合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要求,又怎么会被剔除规上统计呢?逻辑上难以自恰。

您已阅读22%(853字),剩余78%(29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